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粪便隐血条带若隐若现,结果真相是什么?

面气灵 2019-2-18 10:15 AM 1789人围观 杂谈


作者: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  程欣 孙磊

审校: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  赵先进


当消化道出血大于5ml时,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当消化道出血大于50ml时,会出现黑便。临床上多数情况下无肉眼可见黑便且红细胞破坏镜检阴性。这时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对患者消化道及相关脏器是否出血的判断尤为重要。


粪便隐血试验包括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通过亚铁血红素(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H2O2分解为新生态氧,进而氧化相应的显色剂如匹拉米洞、邻联甲苯胺、联苯胺、创愈木脂等显色,通过呈色深浅判断血红蛋白浓度。该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但是容易受到食物、药物等的影响,如肉类中的肌红蛋白、蔬菜中的氧化物会导致假阳性;VitC等还原性物质会导致假阴性等。


免疫法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上特定抗原决定簇,分别称血红蛋白免疫法和转铁蛋白免疫法,该方法依赖于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的完整性,当两者在消化道中被破坏后,反应呈阴性。由于转铁蛋白由血浆中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在粪便中一般不存在,只有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中才会大量出现,而且转铁蛋白抵抗胃蛋白酶或细菌作用较强,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另外,当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浓度过高即出血量过大时,因后带现象也会呈现假阴性,此时需要将标本稀释一定倍数后再作判断;由于消化道出血的标本中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含量比为5.4∶1,血红蛋白较转铁蛋白易出现钩状效应。


当上消化道少量出血且消化道运动较慢或停止如肠梗阻、肠套叠时,血红蛋白遭到消化道中物质的破坏,化学法阳性率高于血红蛋白免疫法;当下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由于免疫法灵敏度高于化学法,因此免疫法阳性率高于化学法;转铁蛋白免疫法阳性率一般高于血红蛋白免疫法。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肉眼观察化学法较弱的颜色反应或免疫法浅淡的条带,本能的结果判断为“弱阳性”,但是粪便分析仪结果此时往往报“阴性”。此时,按仪器结果发报告时,我们担心阴性结果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判断进而延误对患者的及时诊治,又担心阳性结果导致临床医生对患者误判而忽略其他致病因素。标本复查又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进退两难之际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带着疑问,我们想通过实验“眼见为实”。首先我科配备两套粪便隐血试验检测试剂,分别为粪便分析仪配套试剂及手工组操作试剂。最低检测限分别为:仪器组化学法:0.5μg/ml,免疫法:0.2μg/ml;手工组化学法:50μg/ml,免疫法:0.1μg/ml。其中手工组化学法为匹拉米洞法,仪器组化学法为甲基联苯胺法,仪器组和手工组免疫法均为血红蛋白免疫法。根据最低检测浓度,取10ul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为100g/L全血,加入10ml纯化水中,经镜检无完整红细胞存在,此时血红蛋白浓度为100μg/ml。然后进行倍比稀释。分别用不同浓度血红蛋白进行实验。判断标准:两组免疫法质控线、检测线位置均出现明显紫色条带为阳性;手工组化学法出现紫黑色颜色反应为阳性,无颜色反应为阴性;仪器组化学法出现绿色反应为阳性,黄色反应为阴性。


图1 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结果。单位:μg/ml。


图2 粪便隐血试验(免疫法)结果。单位:μg/ml。T:检测线;C:质控线。


表1 不同浓度血红蛋白在不同方法下检测结果


从表1中可见,手工免疫和仪器免疫均在血红蛋白0.10μg/ml仍然保持阳性,两者均在0.0125μg/ml才出现明显阴性。手工化学在血红蛋白3.13μg/ml才出现明显阴性,要比标示的最低检测限低很多。仪器化学在Hb0.78μg/ml已经明显阴性,要比标示的最低检测限要高一点。


故经试验矫正的最低检测限如下。

仪器组化学法:1.56μg/ml;

免疫法:0.025μg/ml;

手工组化学法:6.25μg/ml;

免疫法:0.025μg/ml。


根据以往经验,仪器在报结果时常将仪器化学组6.25μg/ml以下(3.13、1.57)、仪器免疫组0.39μg/ml以下(0.20、0.10、0.05、0.025)这些肉眼判断为弱阳结果判别为阴性。说明仪器免疫、手工免疫、手工化学设定的最低检测限偏高,仪器化学设定的最低检测偏低。检测限不宜太高,亦不宜太低。各厂家因产品不同会有不同的检测限,需针对临床实际设定不同检测限。


本实验通过检测不同浓度血红蛋白在不同方法下的反应,说明每种检测与标示的最低检测限均存在一定偏差,这对于实验结果准确判断有一定帮助。实际工作过程中每个检验工作者不应单纯依据仪器结果发报告,而应及时与临床沟通,根据患者、标本、检测过程及结果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但本实验仅选取一例血常规标本作为检测对象,统计学意义有待商榷,结果仅供参考。


粪便中成分复杂,存在一定基质效应。基质效应是指样品中非分析物的其它成分在检测中对分析物质的影响。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结果准确性。由于个体间标本成分差异大,此效应不可避免。对于“若隐若现”条带,笔者通过试验认为可能与出血量极少有关。消化道生理性出血一般为0.6ml/24h,病理性一般大于2ml/24h,但是除大便干结、过硬食物等情况致粘膜出血外,其它生理性出血一般即使灵敏度高的免疫法也为阴性。因此具体原因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它辅助检查予以排除。粪便隐血双联法检测会随着出血量增大会出现免疫法(+)化学法(-)、免疫法(+)化学法(+)、免疫法(-)化学法(+)等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抗凝药物患者因少量出血会出现免疫法(+)化学法(-),但是当停用抗凝药物后恢复双阴,这点需与消化道肿瘤患者结果甄别。


粪便中隐血持续阳性可辅助诊断消化道肿瘤,间断阳性提示消化道溃疡,而且粪便隐血试验具有经济、无创、可行性强等特点,所以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消化道肿瘤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Young GP, Symonds EL, Allison JE, et al. Advances in 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the FIT revolution. Dig Dis Sci. 2014;60(3):609-22.

[2] 吴鹏,李艳,陈进,孙端阳.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2010,25(03):176-178.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