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金医院检验科进修的日子忙碌而充实,不知不觉就到了要轮转的日子。 我们单位的检验科生化和免疫是合并在一起的,但瑞金的生化与免疫是独立的。在生化组学习的两个月感觉时间很紧张,没办法把所有想要学习的内容都研究透,虽然还想多被陆老师上几课(为什么劝你要进修?— 我被上海交大瑞金医院主任「吊打」实录),但我不得不按照计划到免疫室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轮转之前我十分忐忑
好不容易适应了生化室的工作节奏,而且跟各位老师都混熟了,突然换环境,就好像疫情期间放了将近半年假的小学生突然被通知明天就要开学了似的。
在免疫室熟悉了一周之后,我对这个组有了大概的了解。因为瑞金的感染类和激素类项目不在免疫室做,并且我们单位刚刚开展了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所以我跟免疫组长施老师申请,剩下的时间想跟负责自身抗体检测的巩老师学习。
巩老师手把手带我这只菜鸟入门
自身抗体这一部分内容,我只在上学和工作时为了应付考试而努力背过,无论是抗 dsDNA 抗体、抗 Sm 抗体还是什么均质型、斑点型,到最后基本都属于考完试就忘的型。
第一天,当阅片机读完最后一张抗核抗体(ANA)的片子,并把图片呈现在显示器上时,我看着这些或明或暗、有黑有绿的结果,感觉眼花缭乱,真想发自肺腑得问一句:这都是些啥? 下午和巩老师一起阅片时,她看我那一脸懵的样子,递给我一个小册子,里面包含了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的 ANA 间接免疫荧光法中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图片以及已知靶抗原、疾病等。
每当遇到一个阳性的结果,巩老师就让我把小册子中对应的类型描述念一遍,然后再与患者的结果进行比对,以便加深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基本将平时能够遇到的类型认了个八九不离十,对于这些从来没接触过的知识,巩老师带我从陌生到入门,那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忍不住发朋友圈炫耀,然后也炸出了许多跟我一样,虽然从事检验工作,但对于自身抗体一窍不通的人。
想不通:像瑞金这么大的医院,为什么还用我们都淘汰了的方法?
为什么我会选择学习自身抗体呢?我们医院是妇幼保健院,孕产患者数量占多数,来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反复自发性流产与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密切相关。 但是由于检验科条件限制,无法自己开展自身抗体检测,只能外送第三方机构,这造成了 TAT 时间的延长,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当机体免疫系统受某些内因、外因或遗传等因素作用产生针对自身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或酶类等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今年,在产科医生的催促声中,我们终于把自身抗体检测在现有的化学发光仪上开展起来了。
瑞金免疫室开展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有 AN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NA 谱(免疫印迹法,WB),其他如抗心磷脂抗体、抗 β2 糖蛋白 I 抗体、抗 dsDNA 抗体的定量检测均为 ELISA 法(EILISA 法在我们单位都已经被淘汰了)。 在我看来这些方法都是费时费力,而且对于样本量还有限制。比如 ELISA 法一板只能做 96 孔,还得去掉质控和对照;ANA 和 ENA 由于设备的原因,数量也做不了太多。由于每天患者巨多,样本量太大,所以我们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最大化检测和最高效出结果,每天早上脑瓜子都嗡嗡的。所以我暗暗庆幸,幸亏我们自己医院开展的是化学发光法,单个进样,只要试剂量够,来多少样本都不怕,而且出结果也快。我甚至有一些想不通,为什么像瑞金这么大的医院,居然还用我们都已经淘汰了的方法。
这个想法持续没几天,我就被巩老师的一个问题问懵了
巩老师:你们开展的自身抗体用的什么方法? 我(自豪):化学发光法。 巩老师:ANA 呢?不用 IFA 法吗? 我:也是化学发光,可以单个样本上机,出结果也快。 巩老师:那你们 ANA 用化学发光法的话,能做几种抗体? 我:好像是 8 种吧。 巩老师:嗯,那你们平时工作的时候要当心呀,尤其是跟临床做好解释工作? 我:为什么? 巩老师:我们现在做的 ANA 用的 IFA 法,片子上固定的是 HEp-2 细胞,包含 100-150 种抗原,这些抗原现在虽然仅有少部分被鉴别出来,但是作为筛查实验的话,阳性率较高不易漏诊,即便是无法鉴别出患者体内究竟是哪种抗体,还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参考,提示患者可能为自身免疫病。如果你们 ANA 只检测 8 种抗体的话,阳性率将大大降低,所以务必与临床医生做好沟通。
听完之后,我顿时感觉有时先进的技术也没有那么香,而且在我查阅了自身抗体相关的一些诊断标准,发现实验室检测中自身抗体的定量检测居然都是以 ELISA 法为标准的。如果真如巩老师所说,我们的临床医生开具的检测申请所得到的结果一直是阴性的话,那么就可能造成漏检而延误患者病情,久而久之,临床对检验科的结果会越来越不信任。
心得
由于疫情的原因,检验科组织的进修医生培训讲座比较少,但是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学到的知识就已经刷新了我好几次认知。再加上上海医疗资源丰富,医学大佬云集,经常会举办一些线上的研讨会,分管科教的孟老师会及时提醒我们参加,让我也蹭到了许多平时没机会参加的会议。
从酷暑到深秋,转眼间离进修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刚到上海的时候我每天撕着日历过日子,艰难的适应着气候、饮食、语言等障碍,但现在,每次看到日历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我相信,等到我回到自己单位工作时,回想起在瑞金进修的这段时光,一定会受用无穷。 不负光阴,不负瑞金!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各位老师对我的耐心指导与帮助!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