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职称考试在即!这些小tips你牢记了吗?最全尿、便常规解读来了 ...

归去来兮 2023-4-14 295人围观 杂谈




不管是新三大常规还是旧三大常规,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时常需要用到的检验方法。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三大常规中尿常规和便常规的检验要点。





尿液常规检验

一般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尿pH值、尿中白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尿酮体、尿胆原、尿红细胞等内容。





尿量

成人:1.0~1.5L/24h;儿童(1~12岁):0.3~1.5L/24h。

  • 尿量增多:多尿 >2.5L/24h。

生理性:饮水过多、精神紧张、出汗少等;病理性:糖尿病、慢性肾炎、尿崩症、高血压肾病等。

  • 尿量减少:少尿 <0.4L/24h 和无尿 <0.1L/24h。

生理性:饮水过少、出汗多、高热、脱水等;病理性:各种肾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及肾后性疾病等。





颜色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也会随着饮水量、活动、饮食的改变而略有不同。常见的异常尿色有以下几种:

  • 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 红色尿: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此外,有些药物也可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因此发现血尿时,一定要首先排除这些“破坏分子”的影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逐一排除,寻找病因。

  • 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

  • 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除放置过久和女性分泌物污染的尿可稍混浊外,尿液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





比重

正常范围1.005~1.030。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 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

  • 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pH值

正常范围是4.6~8.0 。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 偏低: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

  • 偏高: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





白细胞

正常尿液镜检白细胞不会超过5个,如有大量出现则要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尿白细胞的因素较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

因此不能单纯从尿白细胞阳性判断尿路感染,需结合下述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





亚硝酸盐

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约占三分之二),以及尿路感染、膀胱炎、菌尿症等。

尿亚硝酸盐特异性可达80%,其对辅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亚硝酸盐为阳性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泌尿系感染。

若尿路感染细菌(如阳性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需要注意。





蛋白质

正常人的尿液中偶尔有少量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及肾小管分泌的一些其它小分子量蛋白。

正常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小时尿中蛋白总量小于150mg,其中白蛋白不超过30mg。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要想诊断为病理性蛋白尿,还需排除以下几种因素:

  • 功能性蛋白尿:机体精神紧张、剧烈运动、低温刺激,多见于青少年。

  • 体位性蛋白尿卧位时阴性、站立过久为阳性,多见于青少年。

  • 偶然性蛋白尿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统排泌物,可出现尿蛋白的假阳性。


而当患者注射过大量青霉素时,则正相反,可导致尿蛋白的假阴性。

尿蛋白检验也是肾病患者的重要指征,如判定患者尿蛋白阳性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可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酮体

正常人尿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

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

尿酮体阳性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由严重腹泻、呕吐、饥饿、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等导致。





尿胆原

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其结果需综合在一起指导临床诊治。




红细胞

正常尿液会偶尔出现红细胞,但不会超过3个。如果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则有可能是肾脏、尿路出血所排出的红细胞,也要考虑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对于判断血尿的来源有着重要意义。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尿潜血阳性,而尿红细胞阴性的情况,这是由于尿中红细胞受尿中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破裂所致。





维生素C

这个指标的意义并不是提示疾病,而是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其他检验结果是否可信,是否受到维生素C的干扰。

正常尿液中维生素C排出量很少,定性试验是阴性,定量检测一般<0.6mg/L(每升尿液<10mmol)。

如果尿中维生素C含量高的话,可能会使一些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检测项目受到影响,例如尿潜血引起假阴性。临床静脉补液时常使用维生素C,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用药30min后,尿维生素C达到高峰,对测定结果有干扰作用。

故检测尿常规或复查尿常规,应尽量避免维生素C的摄入。尿常规结果维生素C的值偏高,应该择机复查。




粪便常规检验

粪便检查是临床常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较直观地了解胃肠道一些病理现象,间接地判断消化道、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分为肉眼一般性状观察、镜下检查和化学检查。





颜色


正常情况——淡黄色,随饮水及出汗多少,色泽深浅可有不同。异常——






成人排便次数为3次/周~2次/天,有形软便,其量约为100~200g(干重约为25~50g)。





性状

正常情况——成形、柱状、软。


异常——柱状硬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淘米水样便见于霍乱;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 ;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血样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粘液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镜下检查


  • 细胞


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肠炎时白细胞小于15个/高倍视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大于15个/高倍视野,甚至满视野。肠道下段炎症(如结肠炎、菌痢)及出血(息肉、肿瘤、痔等)可见红细胞。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并伴有夏克-雷登氏结晶;菌痢及直肠炎症时,可见巨噬细胞;大肠癌病人粪便中有时可找到癌细胞。


  • 食物残渣


正常可见少量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和脂肪小滴,若其增多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如胰头癌等)。


  • 肠道酵母菌


正常可见人体酵母菌及普通酵母菌,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见白色念珠菌。


  • 寄生虫类


人体感染不同寄生虫,粪便中即可出现相应虫卵,常见有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姜片虫卵及阿米巴滋养体等





化学检查

  • 隐血试验


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分解破坏以至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故称为隐血(OB),现多用特异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


正常人便OB阴性,当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时,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肿瘤、炎症等,便OB呈阳性,甚至强阳性。但此试验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假阳性,必要时可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复查。多次便OB检查阳性,应警惕胃肠道肿瘤之可能。


  • 粪胆素定性试验


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粪胆素(又称尿胆素)。粪胆素能与汞结合成红色化合物,红色深浅与粪胆素含量成正比。正常粪便呈阳性反应(红色);溶血性贫血时呈强阳性;胆总管梗阻时呈阴性反应(不显红色)。


  • 粪胆原


正常情况:阴性。阳性: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临床意义


  •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 需要检查人群


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来源:医学检验沙龙综合整理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来自: 医学检验沙龙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