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检验是通过物理、化学、免疫学等方法对粪便成分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消化系统功能状态,辅助诊断消化系统病变,如感染、出血、恶性肿瘤等疾病,并可对黄疸类型鉴别提供参考。主要检查内容包括粪便一般检查(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等。健康人的粪便量与进食食物种类、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进食细粮及肉食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或多食蔬菜者,因粪便纤维含量高而粗糙量多。一般健康成人排便频率可隔天 1 次至每天 2 次,多数为每天 1 次,每次排便量约为 100 ~ 250 g (干重 25 ~ 50 g)。当胃肠道、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和排便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正常人的粪便色泽呈黄褐色(因含有粪胆素),有压迹,不干硬,无明显气味。婴幼儿因胆红素未转变为胆绿素而呈黄绿色或金黄色糊状。颜色可能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正常人的粪便颜色一般是棕色或土黄色。如果粪便颜色异常,比如发黑、发白、发灰、发绿、红色等,可能意味着肝脏、胆系统、胰腺、胃等部位出现问题。 表 1 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 正常的粪便应该是像香肠一样的形状,长度应该在 10 ~ 20 cm 之间,直径应该在 2 ~ 4 cm 之间。性状:正常粪便为成形、条带状,其性状、硬度常用进食的食物有关,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 2。表 2 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粪便应该是软硬适中,易排,不应该干燥、不易排泄或者液体状。正常的粪便 pH 值在 6.6 ~ 7.6 之间。pH 值低于 6 会增加肠道炎症和胃酸的危险性,而 pH 值高于 7.6 可能会发生细菌感染。隐血试验用于检测消化道出血。当上消化道出血量 < 5 mL 时,无肉眼可见的血液,消化液破坏红细胞,显微镜下也未见红细胞,此时需要用化学法或免疫法才能证实出血,即粪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色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催化氧化底物邻联甲苯胺脱氢为显蓝色的邻甲偶氮苯,颜色的深浅与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量呈正比。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应用较广,但容易出现钩状效应,应引起重视,此时可将样本进行稀释后重测。 正常人粪便中可偶见白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灰白色、胞体肿胀、坏死、破碎、胞质中充满细小颗粒。在肠道寄生虫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时,可大量出现,尤其是钩虫病及阿米巴痢疾和过敏肠炎时,粪便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伴夏科雷登结晶。红细胞呈草黄色、略带折光性的圆盘状,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当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增多,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故显微镜检验为阴性,必须通过隐血试验来证实。大吞噬细胞源自单核细胞,胞体大,约为中性粒细胞的 3 倍或以上,圆形、卵圆形,不规则,核 1 ~ 2 个,大小不等,常偏于一侧,常含有吞噬的颗粒、细胞碎片。正常粪便中无吞噬细胞,出现吞噬细胞可作为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依据,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生理条件下,少量脱落肠道的上皮细胞被破坏,粪便中很难发现。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柱状,两端钝圆,细胞较厚,结构模糊。在坏死性肠炎、霍乱、副霍乱、伪膜性肠炎等时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在粪便中有脂肪小滴、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 3 种形式。脂肪滴大小不一、圆形、折光性强的小球状,正常情况下,食入的脂肪大多数被吸收,故粪便中很少见到。镜检脂肪小滴增多,为脂肪排泄增多,多见于腹泻、梗阻性黄疸及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等。正常粪便中极少见。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颗粒,大小不等,在盐水涂片中可见同心形的折光条纹,无色,有一定的折光性。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腹泻患者粪便中可大量出现。正常粪便中可见多种结晶,如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等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1)夏科 - 雷登结晶菱形,无色透明,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的粪便中。2)胆固醇结晶,无色、透明,呈长方形或缺角的平行四边形,似打碎缺角的玻璃,如下图所示:成人粪便中主要的菌群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约占 80%。另外还有少量的产气杆菌、变形杆菌、芽孢菌及酵母菌等。粪便中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大约为 1:10。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革兰阴性杆菌数量严重减少甚至消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粪便中球菌 / 杆菌比值变大。细长杆菌 卵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到的虫卵有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肺吸虫卵、肝吸虫卵、姜片虫卵等。临床上常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离心沉淀法、静置沉淀集卵法等方法来提高阳性检出率。蛔虫卵(未受精) 蛔虫卵(受精)
鞭虫卵 钩虫卵
蛲虫卵 带绦虫卵
正常粪便中少见,应排除容器污染或粪便显露室温下过久污染所致。真菌孢子直径约 3 ~ 5 μm,椭圆形,有时会出现出芽,呈葫芦状,有较强折光性,革兰染色阳性,大都有菌丝同时出现。一般见于应用大量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真菌性二重感染。真菌(霉菌) 呈螺旋小管状,可见各种形态的植物细胞,圆形、长圆形、多角形,双层细胞壁,需与寄生虫卵相鉴别。
植物细胞
植物纤维
采集粪便样本是一项简单而非常重要的过程。正确采集的样本可以确保粪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样前应洗净双手,在排便过程中,应尽量收集足够的粪便样本,并避免将尿液或其他物质杂入其中。采集完成后,应立即将样本送往医院或实验室进行测试。
评估肠道健康状况:通过粪便样本的检测,可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包括肠道传输功能,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以及排泄过程是否正常进行等。检测肠道感染:通过粪便样本的分析,可以检测出各种肠道细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等,例如沙门菌,变形杆菌等感染。这些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腹泻,腹痛和呕吐等症状,如果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迅速康复。检测肠道炎症和病理性改变:通过分析粪便样本的 pH 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含量,还可以检测出肠道炎症和病理性改变等问题,包括炎症性肠病等。
1. 采集的粪便样本应及时送医院或实验室检测,一般不超过 2 h,过长时间的保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 采集粪便时要注意卫生,避免粪便样本被杂质、尿液所污染,杂质污染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3. 检测时应挑取含有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粘液或脓血等成分,外观正常的粪便,应从表面、深处、多点取材,取 3 ~ 5 g 即可。4. 在药物使用期间,应告知医生,以免影响粪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插图来源: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 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2-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