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日益增高,世界过敏组织(WAO)白皮书显示全球约22%人群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我国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和国家卫生保健系统造成了重大经济负担。查找过敏原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方法学发展最快的是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 当前临床应用的sIgE检测方法和检测体系多样,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缺乏实验室间互认的检测结果。正确解读sIgE检测结果需结合病史和(或)必要的其他诊断方法,但是国内尚无指导临床医师及检验医师正确解读结果的临床路径。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等专家组制定了本共识,全面阐述常用sIgE检测方法、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制订解读临床路径,旨在为基层医师、变态反应专科医师、检验医师等提供临床指导,避免误诊误治。 临床常用过敏原sIgE检测方法 各种方法的检测特性及优缺点: 检测结果的表述分类 定性分析:是根据检测值高于或低于阈值,来界定阳性或阴性结果,而不能检测出sIgE的浓度。无校准品的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多为定性分析。目前定性检测已不被推荐作为sIgE检测方法。 半定量分析:可对阳性结果的强度进行分级(如1~6级),因该方法无标准曲线校准,不能得到确定的sIgE浓度。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多为半定量分析,sIgE单位多为IU/ml或U/ml。鉴于该方法的临床报告结果也常常同时标注sIgE浓度值,在临床解读时应与定量分析加以鉴别。sIgE半定量检测由于价格较低,常用于过敏原筛查。目前国内已有适用于地域化的商品化过敏原检测组套,用于不同地域的过敏原筛查。 定量分析:基于多点校准曲线获得sIgE浓度。目前已有总IgE(total IgE)的标准品,但尚无sIgE的标准品,具备标准品的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捕获法等为定量分析方法。血清总IgE单位采用“kU/L”表示,而sIgE单位用“kUA/L”。单项sIgE定量检测与半定量检测相比,能精准地检测血清中sIgE的水平,有助于评估过敏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协助精准治疗,更有效的预测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研究表明血清sIgE/总IgE比值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学参数预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各临床机构可根据当地不同过敏原分布特点选择适合临床应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及体系。 不同检测体系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虽然目前多项已发表的研究以FEIA为“金标准”评价不同检测体系间一致性,也获得了不同检测体系对特定sIgE 项目检测一致性良好的结论,但是不同检测方法间一致性良好不等同于可互相替代。 原因如下:
过敏原检测报告解读流程 过敏原sIgE解读流程的核心是明确过敏原与相应临床过敏症状的关联性,需要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同时结合患者暴露所检测的过敏原以后是否出现与之相应的过敏症状,包括类型、时长和场所,以及回避过敏原后相应症状是否减轻或缓解等综合判断。 图1所示过敏原sIgE解读流程为3种临床情况提供相应解读路径:路径1适用于临床有过敏症状且sIgE阳性;路径2适用于临床有过敏症状但sIgE阴性;路径3适用于临床无过敏症状而sIgE阳性。 以上各路径的步骤1均为确认、复核病史,步骤2均为确认检验报告类型。 图1 过敏原sIgE解读流程 路径1(流程图红色箭头所示):临床有过敏症状且sIgE阳性。临床报告解读可能的情况如下。 1)sIgE阳性与临床症状有关 检测到的过敏原是真正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原因,sIgE的浓度越高,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越大;不同年龄,风险也不同。 2)sIgE阳性与临床症状无关 过敏性疾病是由未知的、非检测范围内的过敏原引起;患者对检测阳性的过敏原已经耐受,过敏症状实质由其他的过敏原所致,特别注意在食物过敏原检测阳性时应加以鉴别。 路径2(流程图蓝色箭头所示):临床有过敏症状但sIgE检测阴性者。临床报告解读可能的情况如下。 1)靶器官局部sIgE的作用 部分患者体内IgE局限于靶器官而非均匀分布于全身,如局部过敏性鼻炎,必要时可行鼻黏膜激发试验进一步明确。 2)sIgE/总IgE(使用定量检测系统)比值影响 低水平的总IgE存在于部分过敏个体,虽然其sIgE水平也可能低于检测界值,但因具有足够高的sIgE/总IgE比值,可结合相应过敏原而激发效应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3)过敏原的来源不同 检测试剂的过敏原来源不同(试剂所用过敏原来源于其他国家/地区,与本地区的物种并不相同);使用过敏原粗提物进行检测时,某种关键致敏蛋白组分过低,导致检测产生假阴性结果,该情况可通过组分检测加以诊断。 4)非IgE介导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包括IgE介导和非IgE介导,有过敏症状但sIgE阴性时,需注意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常见的有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发的结肠直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乳糜泻等,必要时行OFC、麦胶肠病抗体检测、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等进行确诊,并不是通过食物IgG进行诊断。此外,还有非免疫反应所致食物的其他不良反应:对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包括代谢性、毒性、药理学以及其他不明机制。 5)年龄影响 sIgE产生水平与年龄相关,从出生后逐渐增加,在16~19岁达到峰值;对婴幼儿而言,即使sIgE水平低于0.35 kUA/L不能直接判断为阴性,需要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方法如皮肤试验等综合判断,目前尚未寻找到适合婴儿的参考界值。 6)其他因素影响 外源性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某些人血清抗体例如IgM和IgE类风湿因子、经免疫治疗后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均有可能干扰sIgE抗体测定,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导致sIgE结果阴性。 7)其他疾病 例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常见或更严重的过敏症状,同时也有部分患者以过敏为唯一或主要表现,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也可有特应性皮炎表现,但由于IgE生成受阻,血清IgE并不增高;大约10% 的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者有哮喘和鼻炎表现,但sIgE阴性,当然这也可能从侧面提示上述临床表现并不属于IgE介导的疾病。 8)检测体系 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 路径3(流程图紫色箭头所示):临床无过敏症状而sIgE检出阳性者。临床报告解读可能的情况如下。 1)致敏状态 ① 曾经过敏但已耐受: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为既往确有该过敏原所致食物过敏,但现已耐受不再有过敏症状。 ② 未来可能过敏:患者既往和目前接触相关过敏原后并无临床症状,需在随访中继续监测并观察后续是否会出现相关过敏症状。 ③ 无效致敏:虽然部分过敏原sIgE结果阳性,但sIgE/总IgE比值并不高。例如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总IgE过高,以致sIgE/总IgE比值低至难以被过敏原桥联以激活效应细胞。若既往接触相关过敏原后未发生过敏症状,可进行过敏原的排除。 2)CCD干扰检测结果 3)交叉反应致敏 部分过敏原间存在相似的线性或构象表位,使得IgE抗体在与抗原结合时发生不同过敏原间的交叉反应。常见交叉反应类型包括:① 花粉‑花粉交叉反应;② 花粉‑食物交叉反应;③ 尘螨/蟑螂‑甲壳类食物交叉反应。 本文编辑:P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