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一例球蛋白干扰血清叶酸测定的思考

归去来兮 2022-4-27 05:38 PM 1473人围观 技术


作者 |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谢金香 黄小泉

审核 |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徐奕胜





前  言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是由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和产生信号的标记物系统两部分组成,得益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优点,在工作中我们比较少发现化学发光项目受到干扰物影响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干扰现象不存在,本文便为大家分享一例近期科室遇到的叶酸测定受高球蛋白干扰的案例。



案例经过


3月27中午,化学发光仪在检测某患者的血清叶酸时出现了报警,报警信息如图1,提示标本针在稀释位堵针。检查样本针及稀释位,均未发现堵塞,故排除了仪器方面的故障。


图1


查看标本性状未见溶血、脂血、黄疸,轻搅血清未挑出纤维蛋白凝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吸取足量血清到生化杯再次上机检测,仍是相同的报警。


莫非是该患者血清标本有问题?如果是,那用其它患者的标本一试便知,将另外一患者的贫血三项检查上机测试,竟可以出结果。由此自己判断,极大可能是该患者血清中存在某些问题未被发现。


联系厂家应用工程师,告知高蛋白的样本会跟厂家的叶酸预处理液产生胶冻(果冻)状物质。查阅该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发现生化结果异常:总蛋白130.2g/L(参考值:60-80g/L),球蛋白102.4g/L(参考值:20-30g/L),如图2。


图2


该如何处理此类干扰物质的问题呢?根据工程师的建议,可对该样本手工稀释2倍后上机检测,尽可能降低干扰物质的影响。稀释后,患者血清叶酸3.2nmol/L,如图3。


图3


同时,调阅电子病历发现该患者有骨髓癌化疗史,而骨髓癌又称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产生的恶性肿瘤,常侵犯多个部位及组织,如此就不难解释患者球蛋白为何如此之高,而球蛋白的升高恰巧又与仪器的预处理液产生了反应。


为了验证与证实该患者血清与仪器预处理液会产生果冻状物质,我们给仪器换上新的垃圾箱,用未稀释过的标本重新上机检测,从垃圾盒里掏出反应杯,果然形成了胶冻状,如图4。


图4

左图正常标本、液状的;右图患者血清与试剂反应后形成胶冻状



案例分析


(1)翻阅叶酸试剂盒SOP作业指导书可知,仪器在进行叶酸检测时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80μL样本加入反应杯中,加入50μL叶酸PT1试剂和50μL叶酸PT2试剂并于37℃孵育12.5分钟;


(PT1试剂:DTT,1.024g/L;柠檬酸缓冲液,50mmol/L;ProClin300,0.5g/L;叠氮钠,0.9g/L;PT2试剂:氢氧化钠溶液,500mmol/L。)


②将90μL预处理后的样本加入反应杯中,加入50μL叶酸Ra试剂和50μL叶酸Rc试剂并于37℃孵育20分钟;


③加入50μL叶酸Rb试剂并于37℃孵育5分钟;


④用化学发光分离液冲洗、分离反应相;


⑤加入200μL化学发光底物液以启动光化学反应。


根据仪器报警信息样本针在稀释位堵针,而PT1和PT2为预处理液,间接相当于稀释作用,所以可知患者血清出现胶冻状物质是在第一步,也即是说:患者血清与预处理液1、2进行混合孵育时,由于血清中含有大量的球蛋白(很大可能是免疫球蛋白),试剂中的成分可能会改变蛋白质的亲水性,导致高浓度蛋白变性,从而形成蛋白胶。


(2)为什么稀释可以检测出叶酸结果呢,其实当我们对标本进行稀释时,标本中的蛋白质成分也被稀释,黏滞性降低,因此反应能正常运行。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接收到的标本,在对其蛋白浓度未知情况下,往往会被按照正常检测程序进行,直到仪器报警提示,我们才会进一步排除蛋白因素。


关于稀释倍数问题,我们可视患者蛋白情况而定,一般不太建议较高倍数的稀释,因为有时稀释倍数越大,所带来的的误差也越大。



知识拓展


化学发光免疫无论是基于哪种检测原理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各种原因带来的干扰,从分析前因素到反应试剂、从生物内源干扰到检测设备等方面。


例如,分析对象内源性干扰: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高剂量生物素治疗患者的血清、高滴度异嗜性抗体等;分析样本外源性干扰:脂血、溶血、标本保存时间过长等。血清叶酸检测常见外源性干扰因素:


1. 由于红细胞内叶酸浓度较高,溶血会导致叶酸浓度升高,在叶酸检测时要避免标本产生溶血,以保证检测结果在临床上更具可信性。


2. 叶酸对光敏感,样本在处理和储存期间,应尽量避免暴露在亮光下。


3. 血清叶酸稳定性时间较短,在20-25℃可稳定2小时,在2-8℃可保存2天,-20℃可保存1月。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将标本保存在2-8℃。




总  结


不足之处:本案例患者球蛋白显著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考虑骨髓瘤可能性大,由于我们未做IgAIgMIgG,不然可进一步证实球蛋白中哪一类蛋白干扰,这也是本案例稍显不足之处。


实际工作中有些特殊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容易导致检验结果的异常,试剂说明书对较常见的影响因素都会有所提及,在遇到结果异常时,需检验师们加以辨别分析影响因素源于哪里,此时,结合患者更多的相关检查、病史、与临床沟通了解更多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案例中通过最方便、成本最低的稀释方法将患者血清干扰因素降低,从而获得准确的叶酸结果,对于其它的去除干扰方法如聚乙二醇(PEG)、抗体阻断、中和、过滤、改变溶液PH值、更换检测方法等,各位老师可视自身实验室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王依凡,张明芳,赵楠楠,孙国威.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叶酸检测结果异常的干扰因素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1,13(1):56-58

[2]杨振.溶血对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贫血标志物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2):63,66



END

来源: 检验医学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