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生化标本离心后血清呈「胶冻样」,究竟是何原因?

归去来兮 2021-7-27 02:11 PM 9175人围观 技术

在我们日常生化检测工作中,使用的采血管为含有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管,但经常碰见「胶冻样」血清,主要见于以下 3 种情况:

( 1 )采血后放置时间较短
( 2 )心肌梗死或肾透析使用肝素抗凝病人的血清
( 3 )浆细胞疾病



1 采血后放置时间过短


采血后放置时间过短,血液未完全凝固就离心,血清则呈胶冻样,这是由于离心使红细胞、活化的血小板离开了纤维蛋白网,缺乏磷脂表面,纤维蛋白再也无法收缩,其比重较小,离心后留在血清层,就形成了「胶冻」


当分离胶与完全凝固后的血液在同一试管中离心时,分离胶便在血清和血块之间形成胶状的隔离层将血清和血块隔开。


针对措施:采血后,至少放置 20 min 后离心。



2 使用抗凝药物——肝素


这种情况常见于心肌梗死和肾透析的患者,与肝素的使用有关。


肝素在体内的抗凝机制主要是:


第一,它可以抑制人体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

第二,它可以加强体内蛋白 C 的活性,刺激机体血管内皮释放一些纤溶物质以及抗凝物质。


第三,它可以增强体内抗凝血酶 Ⅲ 和凝血酶的结合,加快凝血酶的失活

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大于体外,因为在体外已经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纤溶物质,在采血管促凝剂和血液肝素的共同影响下,血液凝固不完全,离心后呈胶冻样」,即使延长放置时间,仍无法改善。

针对措施:竹签搅动凝块使血清挤出,吸管吸出不含凝块的血清。


3 浆细胞疾病


浆细胞疾病(如 MM 、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中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免疫球蛋白或片段不具有正常抗体功能,但其在组织的沉淀可造成组织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浓度过高,甚至可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病理损害。


在实验室检查时,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电泳特征。这种情况不同于以上两种,其整体呈均匀胶冻样而无游离血清,即使使用抗凝剂采血管也是如此,给实验室检测带来巨大挑战。


针对措施:血常规标本进行血浆置换,生化及免疫可进行适当稀释后上机检测。



延伸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其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小板破裂时,会释放出凝血致活酶,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后者将血液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其中,液体收缩形成血块。


这些血块在体内不能长时间存在,这时会激活机体纤溶系统和产生一些抗凝物质,使血块溶解。机体的凝血就处于这样一个动态平衡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出血或栓塞。


在体内血液不凝固是因为:


( 1 )凝血因子以没有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


( 2 )血液中有抗凝血酶,能及时使凝血因子失活;


( 3 )血液中存在纤溶酶,可以分解、液化纤维蛋白;


( 4 )血管内壁光滑无异物,血小板无法黏附聚集,所以不会触发凝血过程。


在体外之所以发生凝固,是因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体外常用抗凝剂为肝素、枸橼酸钠和 EDTA,肝素抗凝机制见上文,后两者主要是通过螯合凝血因子 Ⅳ 因子( Ca2+ )发挥抗凝作用的。



感想


这是临床工作中遇见的一个小问题,每个检验工作者都会遇到,但其形成的机制鲜有人知。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它产生的过程,才能找到省时、省力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检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2.


来源: 检验时间 | 作者:张新丽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