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媒体18日报道,印度南部喀拉拉邦近期“食脑虫”感染病例数激增,今年已累计确诊129例,造成26人死亡。 “食脑虫”是自然界土壤和水中存在的一类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少数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角膜、皮肤和全身播散性感染。 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侵入宿主大脑,引起原发性脑膜炎或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并迅速消化溶解脑组织,甚至可导致宿主的死亡,因而被称为“食脑虫”,但并不会直接“吃”人的大脑。 “食脑虫”常生活在池塘、湖泊、河流、温泉等温暖淡水中,可通过口鼻腔等途径进入人体。据报道,感染者早期症状包括头疼、发烧、恶心、呕吐和颈部僵硬等。这种疾病进程较快,致死率高,存活率仅为约3%。 图为阿米巴原虫,体积通常只有几到几十微米,只能通过显微镜看到。 据《印度教徒报》等媒体报道,截至当地时间18日上午,喀拉拉邦仍有53名患者因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该邦首府特里凡得琅患者数量最多,共报告36例病例,3人死亡。 据当地卫生官员通报,17日报告的两例病例分别在特里凡得琅和科泽科德。科泽科德的患者有在度假村游泳池游泳的经历;特里凡得琅的患者是一名工人,因癫痫发作前往医院就诊,医生检测其脑脊液发现其被“食脑虫”感染。这名患者说,他曾在溪流中清洗手脚。 当地卫生部门说,已采取对公共用水和可疑水源消毒等防控措施。不过,随着多地接连报告新增病例,不少民众感到担忧。一些民众表示已将日常锻炼由游泳改为散步。 “食脑虫”为何致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王磊介绍,目前,称之为“食脑虫”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三种感染病原体: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双核匀变虫。 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主要有两方面:
目前对于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治疗,因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但“食脑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尽管感染“食脑虫”后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但该病发病率极低,且存在成功治愈案例,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就有很大机会痊愈,并非“必死无疑”。 为什么玩水会被感染? 致病性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例如湖泊、河流、温泉、水沟及泥土中,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绍,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 人们在进行游泳、戏水、潜水、跳水等活动时,当含致病性阿米巴原虫的水体冲入鼻腔或口腔,它们就可通过嗅神经通路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和脑组织损伤。 如何预防“食脑虫”感染? 野外虽存在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但真正能侵入人体的概率很低,无需过度紧张。掌握预防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