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自打上回体检空腹血糖6.9,他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闹钟,每天雷打不动扎三次手指。 老何更是连夜清空了橱柜里的红枣桂圆,连煮粥的糯米都换成糙米。各种节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家里人怎么劝都劝不住。看着何大爷日渐消瘦,大伙都十分担心。 这天晚饭,老伴端上玉米面窝头,老何数着米粒喝着菜汤,突然眼前发黑摔了碗。急诊室里,医生看着他三个月的血糖记录直摇头:“是低血糖!您都因为过度节食闹出三回头晕了!” “到您这岁数,标准本就和年轻人不一样,稍微高一点也是正常的,还是得老老实实吃饭!” 1 其实血糖没超这个数,无需吃药! 血糖也有标准范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认证的指标,一般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就算高血糖。 但上海交大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血糖标准的关键因素: 60岁以下人群:空腹6.1-7.0 mmol/L、餐后7.8-11.1 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逆转,无需用药。 60岁以上老人:标准适当放宽,空腹7.0-9.0 mmol/L、餐后≤11.1 mmol/L均属可控范围。 “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减少、肌肉量下降,血糖波动本就更大。强行套用年轻人标准,反而容易引发低血糖昏迷等危险。”研究团队负责人解释。 很多朋友发现自己空腹血糖超过7 mmol/L,就认定是糖尿病,担心要吃药。其实血糖也会受情绪、运动等原因导致暂时升高,这种高血糖一般是一次性的,不用吃药干预。 即便是真的超过正常值,但还没达到糖尿病标准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也可以达到控糖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就肥胖、妊娠糖尿病这种糖尿病风险高或者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人,需要及时按医嘱用药。 但如果你只是刚确诊了糖尿病,身体没有其他疾病,同时胰岛功能还好,也没有并发症风险,也不用着急吃降糖药,可以先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干预即可。但如果干预6个月后血糖值还是不理想就要视情况用药了。 虽然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可以“缓解”,也就是俗称的逆转,即通过生活方式调节或停药,至少3个月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6.5%或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就符合了“缓解”的条件。 所以糖友也不用过于担心,排斥吃药,只要好好按医嘱适当干预,也可以帮助血糖控制达标。 2 60岁以上老人, 有自己的血糖标准! 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确诊糖尿病 , 让人不得不关注老年糖尿病问题 。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 60 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但这类患者有个特点,就是临床症状不典型,很多老年患者多以合并症或并发症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而且,根据2015至2017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统计,60岁以上年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女性群体更为明显。对于这部分群体,严格的控糖手段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标准可以适当放松,因为考虑到老年人各项机能和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控制在7.0~9.0 mmol/L之间更好。 另外,平时应定期监测血糖,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睡觉时出现4个异样, 该降血糖了 血糖值虽然容易受很多因素影响,出现短暂的波动,但如果持续偏高,且出现以下4个表现,就要小心了。 异常出汗 睡觉多汗也是糖尿病重要信号,这是因为血糖长期偏高带来的神经功能病变,患者的汗液分泌增加,即使气温适宜睡觉时也会频繁出汗。 频繁夜尿 如果经常夜尿,一晚上要醒来3-4次上厕所,也要注意血糖问题,有些高血糖患者由于体内渗透压过高,导致水分不断被带走,尿液增多,尤其是高血糖引起肾脏并发症,更容易出现夜尿多的情况。 皮肤发痒 血糖高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葡萄糖含量上升,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受刺激会出现明显的瘙痒感。 口干口渴 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为了调节血液中的糖分浓度,大量的水分被参与到稀释的过程中,导致机体容易出现缺水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尤其是夜间没有吃过咸的食物,还是容易口渴起夜,而且补水后也无法缓解,要注意可能的血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