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预警猩红热!24年Q1数据为去年同期7倍多

归去来兮 2024-5-30 02:08 PM 415人围观 科普


天气逐渐变热,又到了猩红热高发的季节。一般情况下,猩红热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春夏季和冬季,2~10岁儿童容易被感染。针对儿童出现的发热、咽痛以及皮疹症状,临床需要多加注意。


近日,北京疾控、广东疾控相继发布重要提醒,家有儿童需注意预防猩红热。

5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猩红热进入高发季!

据央视新闻26日报道,疾控部门提醒,近期要重点防控猩红热等传染病。猩红热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据国家CDC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共报告11648例猩红热是2023年同期(1604例)的近7.3倍。2024年3月份数据是2月份的近2倍。

此外,从2023年的发病趋势看,在6月份小高峰,约是同期3月份的3.1倍,此外,在12月达最高,是同期3月份的6.8倍!


猩红热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同时,猩红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本文依据《猩红热诊疗方案(2023年版)》,整理出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帮助指导和规范猩红热的临床诊疗工作。

 

01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02

猩红热的发病机制

GAS进入呼吸道黏膜后迅速繁殖,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通过促进细菌与宿主细胞黏附,侵入深层组织,导致疾病发生。

在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等作用下,炎症扩散引起组织坏死。致热外毒素入血后引起发热,还可通过降低外源性内毒素阈值促进休克发生。

红疹毒素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黏膜亦可充血或点状出血,形成“内疹”。

 

03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


(一)普通型

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至全身。


• 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顶端可见粟粒状小疱疹;

• 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 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之为“帕氏线”。

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脱屑,躯干常呈糠样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

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二)脓毒型

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粘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蜂窝织炎,亦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脓性病灶。


(三)中毒型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头痛、剧烈呕吐,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型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四)外科型或产科型

病原菌从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侵入而致病,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可有局部化脓病灶,然后向全身蔓延,常无咽峡炎。


(五)并发症

1.感染直接蔓延侵袭临近组织器官,如颌下,引起颈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2.细菌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

3.非化脓性并发症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有:

• 风湿热:通常发生在感染后3周左右。

• 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感染后2~3周。

• 反应性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后10天内。

近年来,由于足够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上述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04

猩红热的实验室检查

 

05

猩红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相关流行病学史。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 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GAS;

• 咽拭子等标本中GAS核酸检测阳性;

• GAS抗原检测阳性;

• ASO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倍及以上升高。

 

06

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07

猩红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有助于缩短病程,预防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一)对症支持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补充水、电解质,给予必要的营养,高热可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退热。


(二)病原治疗

1、一线药物

青霉素类:

• 阿莫西林:儿童50mg/(kg·d),最大剂量1000mg/d,分3次,8小时1次,成人500mg/次,2次/天,口服;

• 青霉素G:儿童4万~8万U/(kg·d),分2次,12小时1次,成人120~240万U/次,2~3次/天,肌内注射。疗程为7~10天。


2、二线药物

青霉素过敏史者,可选用:

• 头孢羟氨苄:儿童30mg/(kg·d),12小时1次;成人1g/次,一天1次,口服。

• 头孢呋辛酯:儿童20~30mg/(kg·d),12小时1次;成人250mg/次,12小时1次,口服。

• 红霉素:儿童30~40mg/(kg·d),分4次,6小时1次;成人1~2g/d,分3次,8小时1次,口服。疗程7~10天。


(三)中医治疗

猩红热之核心病机为疫毒之邪内郁化火,伤营动血,临床可分为普通型、重型、恢复期论治。

1、普通型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继而高热头痛,恶寒,面赤,咽喉红肿疼痛,影响吞咽,皮肤潮红,丹痧隐隐,或伴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推荐方剂】

解肌透痧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荆芥穗9g、牛蒡子12g、蝉蜕6g、浮萍15g、僵蚕10g、射干6g、淡豆豉10g、马勃6g、葛根12g、甘草3g、桔梗6g、金银花10g、连翘12g、薄荷6g(后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重型

【临床表现】壮热不退,烦渴面赤,皮疹密集成片,为细小丘疹,色红如丹,或见出血点或紫斑,皮疹自颈、腋下、腹股沟等处开始,继而遍布全身,压之褪色,咽喉红肿赤烂,伴有糜烂白腐,严重者烦躁谵妄或神昏抽搐,见疹后1~2天舌质红绛起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脉数而有力。

【推荐方剂】

凉营清气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水牛角30g(先煎)、赤芍12g、牡丹皮12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黄连5g、黄芩10g、栀子10g、桔梗6g、连翘12g、玄参15g、甘草5g。

【推荐中成药】

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


3、恢复期

【临床表现】

痧疹布齐1~2天后,体温逐渐下降,后可呈现低热,咽喉糜烂疼痛减轻,虚烦口干,或干咳少痰,夜间盗汗,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皮疹消退后出现脱屑、脱皮,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象细数。

【推荐方剂】

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南沙参30g、麦冬12g、玉竹12g、天花粉30g、玄参15g、桔梗6g、白扁豆10g、桑叶6g、甘草5g。

 

08

猩红热的预防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信息来源:维润赛润、国家卫健委网站、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

来源: IVD学习笔记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