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大学生成“艾滋”重灾区!平均年龄 19.9岁!

小博士 2025-10-16 10:20 AM 21人围观 杂谈

 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间,我国 15-24 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共计 12397 例,其中仅 2023 年就达3010 例。


这些数据背后的情况更令人揪心,感染者男女比例达 33.9 比 1,平均年龄不过 19.9 岁,而且艾滋病感染还呈现出低龄化态势,据深圳疾控中心透露,初中、高中段也屡次出现病例,最小的患者尚不足 13 岁。


学生艾滋病患者们的故事……

互联网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更加便捷、隐蔽。由于处于性活跃期,加之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群体容易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一些年轻人的身体健康就这样被好奇心断送。


以下是10例学生艾滋病患者的感染案例,希望他们曾经的惨痛经历与不幸,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男,19岁,大二学生

感染经历:皮疹到医院看病确诊梅毒。医生建议:查HIV抗体,结果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大二时来到北京,偶然发现学校附近有一个同志活动点,去了几次,一个50多岁的男性主动和他聊天,后来邀请他去家里坐坐吃饭,期间发生了2次被动无套肛交。


男,21岁,大三学生

感染经历:因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到地坛,主动监测HIV抗体,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受大学同学邀请一起出去玩,在一个会所中和台湾、新加坡来的朋友吃饭、唱歌,后在朋友推荐下尝试性兴奋药物,发生群交。


男,17岁,高二学生

感染经历:发现肛门赘生物到医院看病,诊断尖锐湿疣,后医生建议检测HIV,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网上聊天,和一个网友聊得很投机,聊几次后网友请吃披萨,到约定地点后网友说身上钱不多,要求其陪同回家取钱,在网友家中遭挟持,被强暴。


男,19岁,大二学生

感染经历:因肛门出血到医院就诊,一个月后复诊检测发现HIV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和同学一起到酒吧喝酒唱歌,喝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就剩自己一个人,因屁股痛,一摸全是血,后到医院就诊。


男,20岁,大三学生

感染经历:因肺炎住院治疗,常规检测发现HIV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高中时有同性性行为,安全意识不强,有过几个同性朋友。


男,大三学生,20岁

感染经历:学校体检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高考考入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由于本人性格开朗、外向,被推选为学生会的干部,因为工作原因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同性恋,久而久之在一起发生过多次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结果学校体检中被检测出艾滋病病毒。


女,大四学生,20岁

感染经历:体检中发现hiv抗体阳性,但其男友抽血检测,结果阴性。


流行病学调查:她既往曾交往过多个男朋友,与不同的男友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男,大四学生,21岁

感染经历:通过VCT门诊自愿咨询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曾在同性恋网站上看过有关男男同性恋的事,自己通过社交软件多次与他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女,研究生,24岁

感染经历:在医院就诊时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大学期间曾交过2个男友,曾怀疑其中一位男友有吸毒经历,并与其发生了无保护性性行为。


女,博士生,27岁

感染经历:献血时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曾通过社交软件与他人发生过无保护性性行为。



性教育缺失是主因


《陈见说性》互联网视频品牌创始人说过:“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性的,而且性始终伴随着我们每个人一生。性教育的第一原则就是性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第二原则就是性的教育,一定要持续终生。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性也不该成为生育的唯一目的,这是无知,也是愚昧。青年学生,应该在书海中畅游,享受青春的一切美好,而不是因无知而沾染疾病,悔恨终生。


性观念开放

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青年学生的性观念逐渐开放,性行为也越来越普遍。然而,他们的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有人说,避孕套,是中国最好的性教育。对比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人流广告,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血液以及母婴途径传染以外,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其实是可以通过避孕套来避免的。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使感染艾滋病的概率降低99.9%,感染淋病的概率降低85% 。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Blued”“Gala”等各种社交软件兴起,增加了青年学生接触性内容的途径,满足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交需求,缩短了性交往的时空距离。


这些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大学生更容易结识新朋友,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发生性行为的机会。但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对方的背景和健康状况,从而更容易陷入高危性行为的陷阱有些学生通过社交平台与陌生人约会,并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这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高校防控教育滞后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艾滋病防控教育宣传活动,但力度和覆盖面仍有待提高。很多学校的性教育课程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学生的性行为和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意识。


青年学生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要牢记“三要”“三避免”:


三要


1.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

青年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讲座和科普宣传,积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


2.要采取防护措施

要掌握艾滋病预防技能,如佩戴安全套、自我检测操作、药物预防服务的获取等。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性途径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发生性行为,要佩戴安全套进行防护。


3.要及时阻断和检测

发生高危行为后(如无保护性行为等),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感染。同时应及时主动地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检测是唯一知晓感染情况的途径。

三避免


1.要避免与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要了解性伴的艾滋病检测结果,针对性伴不同的检测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要避免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个人防护能力减弱,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


3.要避免滥用精神活性物质

避免滥用助性剂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这类物品不仅会使健康受损,还易导致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四年间大学生艾滋病感染 1.2 万例,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个青春的消逝、无数个家庭的破碎,给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别拿身体去试探人性,预防艾滋病,这些知识你一定要掌握!学习防艾知识,了解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未来!

来源: 天水疾控、校园安全E站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