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是日常检验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但往往会有多种因素导致采血不顺利,使血标本出现溶血等不合格现象,严重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再次抽血的痛苦,引发医患纠纷。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溶血情况可通过目视进行检验,并按照0~3级分级:
- 1级:轻微溶血,即血清和无溶血样本相比,呈轻微粉红色。
0和1级为可接收样本,2和3级为不可接收样本。
我院儿童综合内科, 2023年3月份送检血液标本201例,其中有3例标本因为2级溶血被退回。为保证患儿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该科室将“降低血标本溶血率”作为本月突出问题进行改进,取得良好成效。
患者本身有溶血性疾病,如ABO溶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心脏瓣膜病等。另外疟疾、大面积烧伤等也会引起溶血性贫血。采血前患者准备不足。剧烈活动、情绪紧张、患者血管条件差等都有可能引起溶血。另外患者年龄小、血管隐匿、依从性差、家属焦虑,不能很好地配合采血,也有可能引起溶血。
采血操作不规范、不熟悉静脉采血的流程和标准、缺乏静脉采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等,都有可能导致血标本溶血。静脉穿刺时,止血带的使用有利于定位血管,但长时间绑扎常常导致血液浓缩,容易引起淤血、静脉扩张,导致红细胞破坏。所以要求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40秒。不同部位的血管结构和血流速度不同,因此采血部位的选择也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一般来说,宜选择较大的静脉进行采血操作,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手背静脉,血管条件不佳者可选择股静脉或者颈静脉。避免在皮肤炎症、瘢痕、硬结等部位采血,若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不宜在输液同侧采血。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采血时定位不准,在同一部位反复进行穿刺,针尖在静脉内反复试探,易形成局部血肿,造成标本溶血。采血时血液流速过快,血液未沿管壁流入,会引起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采血过多,引起标本-抗凝剂比例不当,导致血细胞破坏和标本稀释;采血时血液流速过慢,过度挤压穿刺侧肢体,造成血标本机械性破裂而溶血;过度颠倒摇晃也会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长时间放置和高温环境会导致血标本中的细胞和蛋白质分解,增加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容器本身问题,比如注射器和采血容器不干燥;采血管质量问题,如负压太大、负压不够、漏气或抗凝剂剂量不足、试管质量不过关等。推荐使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采血针头的选择不当。采血针头的直径、长度和角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一般来说,采用细针头、短针头和较小的角度可以降低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标本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溶血。选择适当大小、材质优良、密封性良好的运输容器可以降低血标本溶血的风险;在运输过程中,血标本容易受到震动和碰撞,加速血细胞破坏;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破坏血细胞,导致血标本溶血。
标本离心处理时引起溶血。离心是将血液分离成血清和血细胞的过程,但过度离心会破坏血细胞,导致血标本溶血。因此,在离心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离心速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离心。
采血前告知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对有特殊要求(如空腹血糖、血氨乳酸等)的血标本,需严格按规定执行采血操作并提前告知患者,做好采血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正确评估、选择血管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环节。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瘢痕、炎症、硬结的部位。
使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 。使用前需“三查七对”,严格把关采血管质量。采血针过粗或过细均可引起溶血,应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适宜大小的采血针,建议儿童及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使用23~25G的采血针。不同检验项目选择各自正确的试管类型。明确不同试管的采血顺序及采血要求,根据不同检验项目制定准备流程。如用采血针采血时应先采普通管,最后采抗凝管,这样采完抗凝血后可用最短的时间将血摇匀。采血的顺序:血培养→无添加试管→凝血管→枸橼酸钠管 →肝素管→EDTA(乙二胺四乙酸)管→草酸盐-氟化钠管。
采血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时间过长(常规不超过40秒为佳);消毒后穿刺部位自然干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明确评估,正确选择血管,准确穿刺。穿刺前充分评估血管,尤其对于小月龄的患者更应严谨对待,切忌盲目进针,应尽量选择粗直、充盈度较好的血管进行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可有效避免血流不畅导致的溶血。切忌工作中急、忙、乱而影响标本质量。采血速度不宜过快,血液应沿管壁缓慢注入,血流过慢时切勿过度挤压,采血量符合检验标准,抽完后不要过度颠倒摇晃,抗凝管摇动5~8次即可。保证添加剂与标本充分混匀,避免纤维蛋白丝、微小凝块及血凝块的形成,同时避免混匀力度过大造成的血细胞损伤/溶血、血小板激活或凝血的发生。血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切勿放置时间过长。室温下放置时间<2h,4℃下保存<6h。有些标本要求在30min内送检,如血气分析等。
选择适当的运输容器。准备大小合适、材质优良、密封性良好的运输容器来保护标本。转运时避免震动和碰撞。需轻装轻卸、平稳运输,避免震动和碰撞。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保持血标本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将静脉采血纳入科室教学培训中,不定期检查科室人员采血全过程,予以正确指导,提高检验人员穿刺技能。
加强督查力度,将血标本溶血问题纳入科室质控范畴,对于薄弱人员、薄弱环节进行督查。建立血标本采集登记本、不合格登记本,定期归纳总结。制定静脉采血规范流程及血标本不合格应急预案,人人掌握。
2023年4月1日-15日送检120例血标本,合格率达到100%,较改进前明显改善。
总之,防止血标本溶血需要从评估、采集、采血用品选择、存放及运输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血标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10):956-963.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6版.北京:人卫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