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医院的采血窗口贴的一则告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病人抽血,陪人不抽,不用取结果。」有些人可能不明白这句话啥意思,懂得自然懂。一些特殊场合里,每一条看似奇怪却又特意声明的规则后面都发生过一个离谱的事实。比如类似这样的事情,我还真碰见两次,还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抽血未遂。不过第一次碰到时确实让人目瞪口呆。还记得那是一个很寻常的早上,刚上班就来了几个患者,其中一个一屁股坐椅子上,递过来抽血的标签,我核对了姓名,还问了吃饭喝水没,对方一一回答,我说你需要抽两管血请把胳膊肘露出来,对方回答好的,甚至撸起了袖子,我针头都拔掉了,这时,一旁站着的,来抽血室的晚一点的年轻患者小声嘀咕了句:陪人看病还需要抽血?那你为啥坐在那里?你为什么撸起袖子?问你姓名你为什么答应?哦哦,他是我弟弟,生病了走的慢,我先来给他抢个位子,你让我露出胳膊我不就撸起袖子了?第二次再碰见类似的事,当你看出年龄、性别或神态不对,已经轻松应对。但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这些都是小场面,有取结果,你喊的是这个人的名字,那个人答应着拿走了化验单;有家属带着患者去做碳 13 呼气试验,结果家属自己吹了;又再三交代了医生交代了不吃饭不喝水,结果吃了鸡蛋喝了牛奶的,你问人家的时候人家还理直气壮的反问:鸡蛋是饭吗?牛奶不是水吧?所以作为医务人员,经常陷入深深的困惑,是什么导致患者能听错姓名、误解意思?为什么跟患者沟通有鸡同鸭讲,说了也白说的感觉?经过多年的血泪经验总结,导致这种现象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患者或者家属紧紧盯着医务人员的脸,嘴里虽然「好、好」地应承着,但偶尔还是可以从他们迷茫的眼神和无辜的表情看出,他们实际上是游离状态,或许在惆怅自己的病情,或许在惆怅这次生病又得花多少钱?这次让谁来伺候我呢?甚至有可能在惆怅这医生说的咋跟百度上的不一样,是不是在坑我!?!这种状况像极了当初在学校上课的你,身在教室实则神游六界,完全不在状态,老师说的话你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但只要老师看你一眼,一定假装自己懂了的点点头,或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当然这种表情和点头完全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人们在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因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诅咒」,潜意识里认为对方也应该拥有自己的背景知识,而有些话没有主动讲出来,最终导致出现误解。一个人对一件事越是熟悉,就越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为什么家长辅导孩子会崩溃,为什么很多程序员经常抱怨别人「连这么简单的操作都不会?」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些东西太简单了,而忽略了其他人的理解程度,或者说是背景知识的欠缺。这吧啦吧啦一段换成中文,可以浓缩为一个成语就是:鸡同鸭讲。说白了就是两个思维体系的不同。鸡有鸡的知识,鸭有鸭的学问,道不同,认知就有偏差,就说最简单的尿常规化验,尿尿谁不会,但偏偏是最五花八门的。你让他拿个尿杯,有人一不小心拿走了一摞尿杯,那可是几十个尿杯啊,心疼的肉疼!你让他倒进尿管里,有人会拿着尿管问,怎么才能接尿管里?也有人抠字眼,很认真地问,怎么留取中段尿?要不早了,要么晚了?唉,这些纯技术问题,只能说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明明说的 2 个小时取结果,但你发现 5 分钟后他们就来取结果了,一遍一遍来问,有的可能是真的没听清楚,有些是装不明白,纯属来碰碰运气,你别说,这种好运,还真能碰到!
去年大规模做核酸,经常有人火急火燎地要结果。某一天,我遇到一个查核酸结果的,反复查询怎么都查不到这个人的结果,对方大吵大闹,扬言要投诉到市长热线,可我们掀翻了老底也查不到这个人的结果,甚至找不到这个人的标本。没办法只好给人家说好话重新补采,加急做。扫码的时候,当她亮出核酸码时,我顺嘴一问,你家是在某某区啊,应该归某医院做啊,对方理直气壮,是的啊,我就是在某医院做啊!瞬间傻眼了,那你为啥来我们这查结果?你们不也是做核酸的,在哪查还不一样!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你在别人家的医院做核酸,在我医院这查询结果,查不到还要打市长热线投诉我们,我觉得市长可能也不好解决这问题!对于这种脑回路,就不要过多的解释了。至于为什么,可以参考这样一则故事:某进京赶考的秀才和一位老农发生了争吵,两人争论不下,直到闹上公堂。县令听闻争吵的缘由后,令人狠狠地将秀才打了二十大板。秀才很是冤枉,委屈地说道:「明明三七就是二十一,他非说三七一十五,又怎会是我错了?」县令沉吟道:「你没错,错的是堂堂一个秀才,竟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与目不识丁的老农发生争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