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是大多数医学生走出院校走向社会的「黄金机会」,也是医疗机构用人招人的「繁忙季节」。 丁香人才后台数据显示,护士、行政、影像放射、检验等岗位近两年新增职位数都在排名前列,今天笔者来给大家解读下为什么。护士的流动性较大,医疗机构每年对于护理工作者的招聘不仅在数量上有着较大的需求,部分医院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不像临床医生那样「非硕士及以上」不要。首先护理工作的职业黄金周期相较于医生较短,如果在 35 岁之后不能升到护士长或者转入行政岗位,大多数护士可能会选择离开医院另求他路。其次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较大,加班是常态,尤其在一些三甲医院,夜班十分频繁,尤其是后夜,在患者熟睡的时候依然要扛着身体的困意在病房里完成各项工作。护士的整体待遇相较于其付出不太成正比,有些护理工作者上班几年,可能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收入。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 年相较于 2019 年,全国增加了约 1040 所医院(34354 所→35394 所)。对于新增医院以及部分老医院而言,影像科是医院在整体建设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临床二线科室。与此同时,和临床医学生的高学历不同,影像科整体而言相较于一线医生对于学历的要求有所降低,而且其医学生人数远远低于临床医学专业。笔者曾有朋友本科学影像放射学(二本院校,CT 诊断方向),毕业后顺利通过校招进入到了家乡的一所三甲综合医院。而笔者是硕士学历(肿瘤学方向),在应聘该医院时,却吃了闭门羹。主要原因就在于和笔者朋友竞争的主要也都是本科生,且数量较少,而和笔者竞争的则基本都是硕士,甚至还有博士,且名额只有两个(去了 17 个人,其中 15 个硕士,2 个博士)。新冠疫情的肆虐无疑加重了检验科的负担,每天大量咽拭子和新冠抗体的检测不仅考验着一个医院检验科的承受力,也在考验着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是因为此,自疫情发生以来,各个医院都加大了对检验方向医学生的招聘力度。笔者曾认识一名二甲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因为工作压力较大而从医院辞职,后辗转去了成都,不到半个月就找到了一份三级综合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且薪酬待遇也涨了一个档次。无疑,在后疫情时代,检验科依然是一个香饽饽的科室。普通外科也称为基本外科,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这种要求高精尖医疗器械以及技术水平不同,该科基本上是任何新开或者二级及以上医院必备的科室之一。且普通外科涉及到的手术较为繁杂,对于专业细分不怎么详细的医院而言,普通外科基本成了外科系统的「扛把子」。这也导致了该科基本上是每年所有外科系统中招人最多的科室之一,其招聘人数远远高于泌尿外科、骨科这些大科室。也是因为此,对于本科生而言,如果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且立志于从事外科系统,普通外科或许是好的选择之一。而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医学生而言,由于硕士期间已经选定了专业方向,但如果确实找不到理想的医院,选择转入普外系统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根据 2021 年 6 月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 53.6%,大学生总体发生率超 90%。目前全国约有 4.48 万眼科医生,约平均 5 万人中才有 1.6 个眼科医生。不仅是近视眼问题,白内障,沙眼、屈光不正与低视力的人群在中国依然巨大,但中国的视光师却极度匮乏,全国只有 6000 多人,缺口巨大。对于医学生而言,眼科一直是性价比较高的专业之一,「金牙科,银眼科」在医学生群体中也广为流传。一方面是较大的缺口,较好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不错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眼科或许是众多临床科室中既能相对「名利双收」,亦能有着良好就业率的专业。无论是在实习期间,还是工作之后,常听妇产科的同行吐槽,「金牙科,银眼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在读研期间,也多次听到同学抱怨,说妇产科工作压力较大,其本质和外科并无区别。虽然近几年孕妇的数量在整体变少,但高龄产妇的比例却在增加,且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保证孕妇健康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保证生产安全,这无形中增加了妇产科医生的精神压力。与此同时,妇科疾病这几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对于妇产科,每台手术并不简单。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在体力和耐力上会有一些明显下滑,这导致了部分医务人员开始「逃离」妇产科。康复科的亚专业范围较广,包括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脑瘫康复和植物状态康复。 康复科的就业前景整体不错,主要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师技术工作,也可到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目前,我国有六千多万残疾人,而康复治疗师不足 5640 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 10 万人口中的康复医疗室占比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康复的费用整体较高,这就导致康复医师的收入相较于其他临床一线科室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而且有些医院康复科并不需要值夜班,即使要值班,一般也是一觉睡到天明。
相较于以上几类,以麻醉、急诊、全科、儿科和 ICU 为代表的这种公认紧缺科室,有时即使降低标准也存在常年招人的情况。 风险大、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和休息少往往是主要原因。当年在急诊轮转的时候,急诊科的老师就劝我「记住老师的话,打死不干急诊,累死不干儿科」。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里,大多数医学生们似乎也有在「听老师的话」。以上论述大多是从较为功利的角度进行的阐释和说明,任何医疗行业都需要有人去从事和发光发热。在各个行业都开始内卷的情况下,医学似乎也难逃此宿命。上述的几个科室或许在性价比上不太高,但整体而言,就业相对其他科室,如肿瘤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竞争激烈程度低了一个档次。如何选择一个好的从事方向,或许需要结合每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去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