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医生平均少活 13 年,熬到主任才活得久?这有权威大数据研究支持…… ...

归去来兮 2022-3-14 03:40 PM 1015人围观 人物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写道:「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职业确实有姹紫嫣红之异。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往往会比普通人更懂疾病、更懂健康。


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在健康上更加专业的医生更懂养生?比平常人活的更久?同样都是知识分子,学医的人会比学理工、金融、商法等其他人更有健康优势?


对于这些疑问,今年德国一项横跨 500 多年的寿命研究却交上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答卷。


参考文献 3



穷尽 500 年,建立 3 万多学者的数据库


想要在时间长河中回溯人类的寿命密码,详实靠谱的数据是研究者必须跨越的第一关。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选定了 15 世纪到 20 世纪初的 500 年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则圈定在神圣罗马帝国及周边。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范围


这种设置也是对可靠性的一种保证:相比于 19、20 世纪的数据,前几百年的人口信息更加琐碎隐秘。而神圣罗马帝国在 1806 年灭亡之前一直占据欧洲大量疆土,长期稳定的大帝国更有助于数据的收集与核验。


在调查对象上,研究者也是另辟蹊径,选取了那些在大学机构或科学院任职的知识分子。


一方面,相比于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欧洲贵族和骑士,那时的学者既要研究也要社会工作,是后世医生、工程师、律师等职业的雏形。另一方面,大学和科学院先进文明,保留的生卒信息也更加完善。


在数据收集和质控上,研究者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来源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将数据分为四个质量组,结合四个质量组的数据,去除重复,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得到的结论,可以说是既合理也离谱。 



医生更短命,「主任」才能活得长


首先,研究者们用学者们的预期寿命和历史长河的时间绘制了动态图。发现在 1500s ~ 1700s 之间,学者们的预期寿命不升反降。他们认为这是当时几次战争、饥荒和黑死病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学者们的寿命才开始稳步爬升。到了二十世纪,其预期寿命已比一百五十年前能多活 7.5 岁。

得到这个大前提下的结论后,作者又单独将从事医疗行业的学者们单独列出重新做图。但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扎心的事实:

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大学机构,亦是在更高级的科学院,医疗从业者的预期寿命要一直低于其他专业的学者。


而当其他专业的学者寿命在十八世纪后开始爬升时,学医的同志们却还在拖平均寿命的后腿,一拖就是近百年。


社会地位、医学和预期寿命图


同时,即便是在医疗工作者内部,职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在寿命上产生了差异。


研究者发现,虽然同样从事工作和医学研究 ,科学院学者不但地位更高,预期寿命也相对更长。约 1750 年开始,科学院学者均有更高的预期寿命,持续约 100 年,至1850年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院学者虽无法和现在的院士们相提并论,但他们多处于医院中高层或医疗顾问,相当于现在的大主任级别及以上。而大学的学者多为一线医护人员。


社会地位、医学和预期寿命图


作者认为一线医护要比「大主任」们承担更繁重的临床任务,也更容易感染致命疾病,导致预期寿命更短。这种情况也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随着无菌条件和医疗规范的确立,全体医务的预期寿命才开始稳步上升。


即使该研究设置了苛刻的纳入排除标准与严格的质量控制,但该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比如该研究并不能确定社会地位或者医学专业而对于死亡率的影响,而只能反映相关关系。同时在那段时间里,外科手术长期被大学与科学院歧视和排斥。外科医生往往活在社会底层,其平均寿命也没有详尽的资料可以采用。


但即便如此,现在得出的结论也已经足够扎心。



五百年过去,学医依旧不寿


结果分析中,学者们认为彼时匮乏的医疗手段和简陋的医疗环境是延缓人类寿命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医生因工作环境的高危,受到的荼毒更甚。


而当无菌操作和规范化诊疗的逐渐普及,人类平均寿命也确实在稳步生长。


《2020 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00 年到 2016 年,全球预期寿命增加了5.5 年,从 66.5 岁增长到 72.0 岁。


《2019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2019 年的 77.3 岁。


然而,当我们再次聚焦于医务群体时就会发现:


现代医生好像和五百年前一样,在寿命上又落后一步。


印度医师协会(IMA)发布的调查研究显示,印度医生的平均寿命仅为 59 岁,而印度普通人寿命为 72 岁,相差竟有 13 岁之多。


图源:indian time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令人震惊结果和医生的职业特点密切相关。不充足的睡眠,不规律的饮食时间、不健康的饮食以及缺乏锻炼被认为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


在我国也有聚焦于医生寿命的报道出现,结果也不容乐观。


1999 年。黑龙江哈尔滨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期望寿命低于同期当地居民约 2 岁, 死亡危险性在 60 岁后明显高于普通居民。


无独有偶,2002 年河北唐山的一项医生寿命研究也发现当医生迈入中老年后,其健康水平反而要低于其他居民。



39% 医生带病工作,身体损害或从实习开始


2018 年 1 月 9 日,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研究发现,本是「健康守护者」的医师群体,自身的健康现状却触命惊心。


调查发现,在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上,仅 19.2% 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在样本群体里,33.2% 的医师罹患一种疾病,5.9% 的医师罹患一种以上的疾病。


2017 年发布的《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则发现,大部分医生的身体问题都和长时间的临床工作脱不开关系:


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肠胃炎,长时间伏案或手术工作导致肩颈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或因精神压力导致的偏头痛、抑郁症等。


图源:《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而美国在 16 年发表的一篇队列研究赫然发现,医生的身体问题从实习阶段就已经浮现,他们还找到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端粒。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的 DNA 蛋白复合物。其长度会随着细胞复制周期而减少。一旦达到临界缩短,细胞就进入复制衰老状态。因此,端粒损耗可作为躯体疾病风险、一般衰老和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分子。


而该研究发现,医师的端粒长度在实习期间会显著缩短,平均消耗率是正常的六倍,损耗的大小也与工作量有关。


纵轴反映端粒长度变化,横轴将实习压力按工作时间分层

图源:参考文献 4


可以发现,无论是实习医生还是临床大拿。只要披上这身白衣,似乎都在和别人的健康休戚与共,却和自己的健康渐行渐远。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到了今天,似乎说「医门一入深似海,从此长寿是路人」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医生真就与长寿绝缘嘛?也不一定。


前面的研究就告诉咱们,当了大主任后可能就是另一片天地了~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data/gho/data/themes/topics/topic-details/GHO/world-health-statistics
2.https://punemirror.indiatimes.com/pune/civic/doctor-dies-earlier-than-a-normal-citizen-ima-study/articleshow/64938110.cms
3.Stelter R, de la Croix D, Myrskylä M. Leaders and Laggards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European Scholars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emography. 2021 Feb 1;58(1):111-135. 
4.Ridout KK, Ridout SJ, Guille C, Mata DA, Akil H, Sen S. Physician-Training Stress and Accelerated Cellular Aging. Biol Psychiatry. 2019 Nov 1;86(9):725-730.
5.Yates SW. Physician Stress and Burnout. Am J Med. 2020 Feb;133(2):160-164. 
6.刘美娜, 袁重胜. 哈尔滨市医护人员期望寿命和主要死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1999, 006(004):219-222.
7.郑平, 石荣光. 唐山市区及区级以上医院医生寿命研究[J]. 中国医院统计, 2002, 9(003):141-143.


来源: 丁香园 | 作者:西西歪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