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核酸检测过程内源性内标起线就是采样成功吗?采样操作规范仍不可少 ...

归去来兮 2022-1-25 04:43 PM 2542人围观 技术

概述


新冠疫情不断蔓延,核酸检测在疫情的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监测“提取、扩增”等环节,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产品均在核酸扩增试剂内加入了“内标”,包括“内源性内标”和“外源性内标”,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内源性内标”的一个优势就是可监测“采样”[1]。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完全囊括所有的临床场景;例如:在“单检”过程中,内源性内标仅能监测采集到足够人体细胞,不能判断采样部位是否正确;其次,在大规模“混检”中,标本漏检也难以发现。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试剂;并且无论使用哪种内标的扩增试剂,都需要保证采用过程的规范化。


“内标”、“内源性内标”和“外源性内标”是什么


在检验工作中,如PCR扩增靶标基因扩增呈现“阴性”,存在哪些可能性呢?


可能受试者为“真阴性”,也可能是由于采样、提取和扩增阶段存在问题,导致的“假阴性”[2]。各个厂家为了减少“假阴性”的发生率,通过改变核酸扩增试剂的配置,可通过检测内标核酸是否“起线”,判断是否存在“采样、提取、扩增”导致的假阴性。


内标分为“内源性内标”和“外源性内标”,两者的分析比较如下表[3]:



“外源性内标“可更好监测提取、扩增过程:


外源性内标是在扩增体系中的提前加入的“定量”核酸分子,扩增中Ct值的变化幅度较小(某产品内标Ct值为:30±1),因此当外源性内标扩增Ct值明显变大时,提示核酸提取不足,或反应体系中存在抑制物等。


然而内源性内标是人体的管家基因,随着采集的人体细胞加入反应体系,扩增反应的Ct值较大时,可能的原因不仅包括核酸提取不足、反应体系中存在抑制物等,也可能是由于并未采集到足够的细胞。



扩增过程中,某样本内标的Ct值升高

可能原因分析

  • 外源性内标:该样本核酸提取不足,或反应体系中存在抑制物

  • 内源性内标:该样本核酸提取不足,或反应体系中存在抑制物,或未采集足量细胞


“内源性内标”起线≠采样成功


试验方案1


纳入了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口咽拭子采集人体口腔标本,使用“内源性内标”扩增试剂,“内源性内标”扩增结果如下图所示,1~9号样本Ct值为20.0~28.1,10号样本Ct值为24.8;所有样本“内源性内标”均起线,10号样本并未见明显异常。


1~9号样本

Ct值:20.0~28.1

10号样本

Ct值:24.8


事实上,1~9号样本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照SOP操作采样,可以认为是采样成功的样本。10号样本取样未按SOP操作,采样拭子仅碰及志愿者上颚,可以认为是采样失败的样本。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可以认为,在“单检”场景下,“内源性内标”起线,不能说明采样过程合理规范,采样部位准确可靠。


试验方案2


试验对象均为健康受试者,通过采集志愿者口腔标本,制作“10混1”的混检样本共计11个,分别为11~21号样本。所有标本使用“内源性内标”扩增试剂,“内源性内标”扩增结果如下图所示,11~19号样本Ct值为22.8~28.2,20号样本Ct值为25.8,21号样本Ct值为26.0;所有样本“内源性内标”均起线,20号和21号样本并未见明显异常。


点击查看大图

11~19号样本

Ct值:22.8~28.2

20号样本

Ct值:25.8

21号样本

Ct值:26.0


事实上,11~19号“10混1”的样本中,均加入了10个严格按照SOP操作采样的标本,可以认为是采集成功的样本,并未漏检。而20号样本中混入了1个空拭子,21号样本中混入了2个空拭子,可以认为是漏检了1个或2个受试者的样本。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可以认为,在“混检”场景下,“内源性内标”起线,不能说明采样过程合理规范,采样依然存在漏检风险。


小结

综上,“内源性内标”和“外源性内标”扩增试剂各有利弊,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不同的检测样本,选择合适的扩增试剂。另外“内源性内标”起线,说明采集到了足够的人体细胞,但并不能说明采样规范合理;在新冠疫情依然存在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均应积极配合医务工作人员,保证采样的规范合理,共同为疫情防控努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奥密克戎等新型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Estimating the false-negative test probability of SARS-CoV-2 by RT-PCR. Euro Surveill. 2020 Dec17; 25(50): 2000568.

[3] Reference genes inreal-time PCR. J Appl Genet. 2013 Nov;54(4):391-406. 


 

本文编辑:乐乐高

来源: 检验医学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