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然而,随着检测手段的普及,CRP在普通感冒等轻症感染中的使用日益频繁,甚至被滥用。尤其在基层医疗中,一些医生将其作为常规项目检查,部分患者也因担忧病情主动要求检测,导致资源浪费、诊疗过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正确认识CRP的临床适应症,有助于提高诊疗质量,避免“为检查而检查”的现象。 循环中的CRP 主要由肝脏细胞生成,在健康人血清中CRP浓度很低(<5mg/L)。 但在炎症开始后,身体内的CRP合成在4-6小时内迅速增加,24-48小时达高峰,经合理治疗后,3-7天迅速降至正常。 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利用这个特点,CRP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相当广泛。 一般来说,与白细胞计数相比,CRP具有以下优势: ①特异性高:对细菌感染敏感(显著升高),病毒感染通常仅轻度升高或无变化 ②快速便捷:检测时间短,结果稳定,不受年龄、性别或贫血等因素干扰; ③动态监测价值:可用于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及炎症进展。 由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引起普通感冒,CRP通常不显著升高。但在以下3种情况中,可考虑检测CRP: 症状持续加重(如高热>3天、脓性鼻涕、面部疼痛提示鼻窦炎,耳痛提示中耳炎); 下呼吸道感染征象(如咳嗽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细菌感染风险较高者(这类人群对感染反应不典型,CRP可作为早期识别感染风险的工具)。 无法通过临床症状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 小提示: ①轻症感冒患者无细菌感染迹象时仍要求检测CRP ②患者因焦虑自行要求检测,导致医疗资源浪费 仅凭CRP升高即开具抗生素,忽视临床症状与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 ①增加患者副作用风险(如过敏、肠道菌群失调) ②加速抗生素耐药性发展 ①遵循临床指南,明确CRP检测适应症 ②病毒性感染为主时,CRP<20mg/L通常提示非细菌性感染,无需抗生素干预 ①联合血常规(如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PCT)提高诊断准确性 ②关注症状特征(如脓痰、局部红肿热痛)及流行病学史 ①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快速CRP检测,但需严格把控适应症 ②推动分级诊疗,避免轻症患者过度检查 CRP为10-50mg/L表示轻度炎症。 CRP升至100mg/L表示较严重的疾病,它的严重程度在必要时需静脉注射。 CRP>100mg/L表示严重的疾病过程,并且常表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在许多感染时,有效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CRP水平的变化来决定抗炎药物的剂量;在CRP下降至正常时,中断抗菌素治疗;在高危人群缺少微生物学诊断时,为抗生素治疗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