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医院的检验科和体检中心,一项名为“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的项目正在广泛开展。很多家长拿着显示数十种食物“阳性”的报告,毅然决然地把鸡蛋、牛奶、小麦等主食逐出餐桌——尽管孩子食用后从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这项被包装成“食物不耐受检测”的血液检查,在多国权威指南中早已被明确反对用于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别把 “不耐受” 当 “过敏”!两者本质天差地别 食物过敏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的某种成分(通常为蛋白质)产生异常反应,可能导致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等,严重时甚至引发全身性的过敏性休克。 相比之下,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而是由消化酶缺乏、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敏感性或肠道功能异常等非免疫机制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腹胀、腹泻、头痛、心悸等,且往往与摄入量相关——摄入越多,症状越明显。需要明确的是,食物不耐受不属于过敏反应。 简单来说,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过度防御”,而食物不耐受则是消化系统“处理能力不足”。 尽管症状存在重叠,但食物过敏(免疫系统异常) 与 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统异常) 存在本质差异: 诊断食物过敏,并非检查越多越好 诊断食物过敏的核心逻辑在于以症状为导向,而非优先开展检测。具体实施中,一方面需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系统记录症状与进食特定食物的时间关联、症状发作频率,以及患者的家族过敏史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需开展体格检查,重点评估皮肤、呼吸系统等常见靶器官是否存在损伤及损伤程度。 权威检测方法(仅针对过敏) IgG 检测结果别乱解读!这三大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IgG阳性=食物过敏/不耐受 【真相】IgG抗体是免疫接触的正常标志。国际权威研究证实: 约50%健康人存在多种食物IgG抗体,食物摄入频率越高,IgG水平往往越高(如鸡蛋、牛奶阳性率可达30%-50%) 一项发表在 Immunity 的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 1003 名成年人。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噬菌体免疫沉淀测序(PhIPSeq)技术,从血液样本中绘制出每位受试者针对常见食物蛋白(如小麦、牛奶、大豆、鱼虾等)的 IgG 抗体谱,并结合饮食问卷,分析他们平时的摄入习惯。 结果显示,即便是没有过敏史的健康人,也普遍在血液中检测出多种食物的 IgG 抗体。 误区2:IgG能诊断“迟发型过敏” (食物不耐受检测) 【真相】迟发型过敏反应仍由IgE介导(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IgG4亚型甚至可能促进免疫耐受形成(Gocki et al, 2016)。无论是食物过敏还是食物不耐受,食物特异性 IgG 检测都不具诊断意义。更直接的说,查出来 IgG 阳性,不代表你不能吃,反而可能说明你吃得挺多、身体挺适应的。 误区3:多项目筛查更“全面” 【真相】临床中仅约2.5%儿童存在≥2种食物过敏(Sampson et al, 2014),动辄数十项“阳性”报告违背医学常识。 回到循证角度,从过敏角度出发,食物特异性 IgG 并非过敏诊断项目;从不耐受角度出发,该类反应与免疫机制无关,检测 IgG 更无诊断意义。 IgG检测食物过敏,多国权威指南早已明确反对 全球主要学术机构一致反对IgG用于过敏/不耐受诊断: 食物不适找原因,从 “查指标” 转向 “记观察” 更靠谱 在应对食物相关不适的诊断中,我们应从依赖 IgG 检测转向更具循证依据的观察与针对性评估。其中,食物 - 症状日记法是基础且有效的手段,需连续 3-4 周详细记录每日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摄入量、进食时间等)以及身体出现的症状变化(如排便频率与性状、皮肤皮疹的出现或消退、腹胀腹痛等不适反应),通过对比分析日记内容,初步识别可能引发不适的可疑食物。 此外,还可结合针对性功能试验进一步明确病因,例如采用乳糖氢呼气试验精准诊断乳糖不耐受问题,通过低 FODMAP 饮食试验(即限制摄入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类食物后观察症状变化)来识别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诱因,这些方法均能为食物相关不适的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究竟何时需要就医? 那么究竟何时需要就医呢?当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例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全身荨麻疹等),或因慢性食物相关症状(如长期腹泻、反复呕吐、皮肤湿疹迁延不愈等)影响到生长发育时,就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建议优先选择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等循证诊断方法,而非临床意义未明确的 IgG 筛查。 让免疫记忆回归本质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如同身体的“免疫记忆相册”,记录着与食物的每一次和平相遇。当这些“相处痕迹”被误读为“危险信号”,带来的不仅是餐桌的失色,更是健康的折损。遵循指南、回归症状,才能撕掉错误的“通缉令”,还营养与美味以应有的位置。 正如《免疫》期刊的研究结论所述:“IgG阳性是免疫系统对食物的温柔记录,而非宣战书。” 【参考文献】 [1]EAACI Food Allergy Guidelines (Allergy 2014) [2]CSACI Position Statement (Allergy Asthma Clin Immunol 2012) [3]《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2022) [4]Leviatan S et al. Immunity 2022 (IgG抗体人群研究) [5]https://mp.weixin.qq.com/s/HI7X2hN-mIRGweP9bwv6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