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月龄孩子确诊HIV 溯源调查结果公布 近期,《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发表了一起家庭内HIV传播事件的溯源调查报告,内容十分震撼! 2023年10月,福建省某医院内,一16月龄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就诊住院后发现,HIV抗体筛查有反应,HIV-1病毒载量为24 100拷贝/mL。随后,其父母在该医院接受检测,HIV抗体筛查结果均有反应。 这一家三口,到底是怎么感染的?什么时候感染的?又是被谁感染的呢? 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儿母亲妊娠晚期艾滋病筛查阴性,分娩时保留脐带血并进行 HIV Ag/Ab 检测及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排除宫内和分娩过程感染。 另据溯源调查结果显示,该家庭内HIV-1传播事件感染来源为幼儿父亲,大约2023年3月经由MSM(男男性行为)途径在北京感染。5-6个月后经异性性行为感染幼儿母亲,由于没有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2~3周后通过母乳喂养方式感染幼儿。 有研究发现,我国 MSM 结婚率约为 22.3%,但我国HIV-1阳性已婚 MSM 对配偶告知率仅为 39.9% 。 已婚 MSM 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往往不知已经感染而容易发生家庭内二代传播。 该家庭内传播事件的感染源头是幼儿父亲,通过同性性行为途径感染,但是,在流行病调查时幼儿父亲并未透露有同性性行为史。 02 婴幼儿和儿童HIV感染者 如何治疗? 悲剧的发生已经不可避免,后续的治疗仍需关注。HIV感染儿童抗病毒治疗比成人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抗病毒的能力较弱,病情进展通常比成人更快;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易出现不良反应;儿童的依从性和理解能力不如成人,导致治疗中断或效果不佳,增加治疗难度;由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儿童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和适用性受限。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和儿童一旦确诊为HIV感染,无论CD4+ T淋巴细胞水平高低,应立即开始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ART)。尽早开启ART并保证治疗依从性,可有效降低HIV感染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死亡率。 医务人员还须为婴幼儿和儿童HIV感染者及监护人提供长期正确的依从性咨询、评估和支持,以降低中断治疗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治疗方面还需要关注剂型和剂量的问题。 婴幼儿和儿童HIV感染者应当使用适当剂型的抗病毒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大剂量的口服液,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尽早让儿童使用片剂或胶囊;婴幼儿和儿童HIV感染者的剂量计算比成人复杂得多,须根据婴幼儿和儿童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计算,以防因剂量不足而发生耐药。 03 国家层面 实现消除艾滋母婴传播指标 将视角从个人转换到国家层面,经过多年攻坚,我国艾滋病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异性性传播感染人数多且隐蔽性强,男男性行为传播比例上升; 疫情呈现地区差异,西南地区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 新增HIV感染者呈“两头翘”趋势,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感染者比例增加。 2022年12月,《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2025年在国家层面实现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指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 而据今年5月30日召开的官方发布会显示,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至1.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完成既定目标。 04 “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上线 关联至个人身份证信息 今年8月,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中夫介绍,疾控系统已应用“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协同强化艾滋、乙肝、丙肝和梅毒的筛查力度。 该系统已将上述四种疾病的确诊提示关联至个人身份证信息,实现全国范围内可查询。 在实际操作中,当感染者跨省就医时,接诊医生凭借授权即可通过其身份证信息迅速获取既往确诊情况,有效避免了因重复检测导致的治疗延误。 需要明确的是,“四病同防”系统并非日常就医使用的诊疗系统,而是由国家及各级疾控中心内部使用的专业监测工具,主要用于艾滋病、乙肝、丙肝和梅毒等重点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防控管理。 其核心功能是整合数据、加强预警、优化策略和评估效果,旨在提升公共卫生响应能力。 这一系统仅限于疾控专业人员和少数经严格授权的“哨点医疗机构”使用,普通医院和门诊医生无法随意访问。系统记录的信息主要为确诊后的病例核心数据,用于疫情分析和防治管理,不涉及非必要的个人隐私。 参考文献 [1]肖明凤,李建维,叶江竹,等.一起家庭内HIV-1传播感染事件的溯源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4):384-389. [1]曾小良,陈微,杨秋艺,蓝光华.我国儿童艾滋病防治现状及挑战[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5,18(4):357-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