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 (Creatinekinase,CK) 分布全身各器官与组织,是人体能量代谢中一类重要的酶。CK由两种亚基组成,即M亚基 (肌型) 与B亚基 (脑型)。CK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MM型)、心肌 (MB型) 和脑 (BB型) 的细胞质中。 正常情况下,CK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只有极少量的 CK透过细胞膜,因此血清肌酸激酶 (serumcreatinekinase,sCK) 水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低且相对稳定。 一般情况下,健康人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为CK-MM,占sCK的97%~100%。男性sCK水平较女性高,黑人较其他种族人群sCK水平高。sCK水平轻度增加可由运动引发,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肌酸激酶升高真的是心梗或心肌炎吗? 其实不是的,肌酸激酶超标只是一种“危险提示”,并非一定是真的得了心脏病哦!影响肌酸激酶指标的因素非常多,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意义:1、运动:人体在运动后会导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运动越剧烈,升高时间越长,通常在运动后12-20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小时。对于平时运动较少,突然剧烈运动的人,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2、怀孕:部分怀孕的女性在14-26周时可出现肌酸激酶的活性降低,随后其水平逐渐升高,在分娩时也会升高。 病理性意义:1、肌肉损伤:当受外伤,比如车祸造成肌肉挤压时,会引起肌酸激酶升高,在肌肉剧烈收缩和痉挛,比如癫痫发作时,也会损伤肌肉而导致肌酸激酶升高; 2、心肌受损:肌酸激酶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伤程度基本一致,心肌受损后2-4小时肌酸激酶开始上升,12-48小时达高峰,2-4天恢复正常。在评价心肌受损、坏死时不仅需检测肌酸激酶,还要检测心肌特异性更高的肌酸激酶同工酶,这二者如果同时升高,常提示肌酸激酶升高来源于心肌,是由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疾病引起; 3、药物副作用:在使用某些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时,可能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起肌酸激酶升高; 4、其他意义:出现感冒、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肌炎、脑梗死时,也会导致肌酸激酶升高。另外,在溶栓治疗以及各种手术后,肌酸激酶也可能升高。 如何判断是生理性增高还是病理性增高? 单独的肌酸激酶升高,伴有明显肌痛、肌无力的症状时,可能只是肌肉损伤。同时也可以通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酸激酶的比例来排除病理性问题:正常人比值低于2%,非心梗患者(如肌肉损伤)中的比值为2.5~7.5%,心梗患者比值则达到75~19.5%。或者检测血清肌钙蛋白的水平,肌钙蛋白是经诊断心肌梗塞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远高于肌酸激酶。还可以通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确诊。 当肌酸激酶升高时,需要警惕哪些情况呢? 心肌疾病 心肌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衰、急性心肌炎等疾病,上述疾病患者多有胸痛、胸闷、憋喘等心血管典型症状,可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变性以及肿胀,使得心脏局部或弥漫性心肌缺血,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综合征。 心肌梗死发病后6-10h,CK开始上升,12h达高峰,3-4d后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受损时升高最快且最明显的心肌酶,CK-MB可在心肌梗死发生 16-24 h内到达峰值,但清除速度也较快。 临床意义:CK、CK-MB是常用的心肌标志物,常与TNI、MYO、NT-proBNP等指标联合使用诊断心肌损伤。 肌肉损伤 肌肉损伤是最常见导致CK水平升高原因,如:骨折、挫伤、劳损等;剧烈运动或过度锻炼也可导致CK升高,特别在初次锻炼时。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因较多,典型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茶色尿三联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肌炎、皮肌炎最为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对骨骼肌造成免疫性的损伤,从而导致CK水平升高。 临床意义:CK是评估肌肉损伤的敏感指标。sCK(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血清肌酸激酶超过5倍于正常上限,再结合有明确肌肉损伤史及茶色尿即可诊断。 肿瘤 非心肌源性恶性肿瘤患者(肺癌、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及膀胱癌等)CK 及 CK-MB 水平高于正常范围,CK-MB/CK 比率异常高,多大于25%。 临床意义: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需重视CK-MB/CK变化,CK-MB/CK可作为原发性癌症筛查的实验室指标。肿瘤患者多大于25%。 感染性疾病 当发生重症感染时,细胞缺氧、酸中毒而造成细胞肿胀,细胞通性增高;CK也可释放入血液。另外,感染患者因毒素作用可致肌肉破坏亦可导致CK水平升高。 临床意义:动态观察CK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急性脑出血、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均会导致CK水平升高。 精神类疾病:CK水平多升高多在急性发作期;同时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大剂量服用或肌注吩噻嗪类和二苯氧氮平类抗精神病药物,这两种药物损害心肌,影响心肌代谢,导致CK水平升高。 临床意义: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密切监测CK、CK-MB变化,严格把握药物剂量,严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低钾:低钾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在细胞内堆积而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强,部分酶渗出细外使CK水平异常增加。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该疾病患者可出现CK及血脂、肾功代谢异常,患者因CK增高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功能不全,但该病患CK水平多为轻中度水平升高,CK-MB无明显升高或升高不多,常达不到正常值2倍以上。 标本溶血 尽管红细胞内不含有 CK-MB,但红细胞内富含腺苷酸激酶可与 ADP 反应生成 ATP,而 ATP 参与 CK、CK-MB 活性反应,从而导致 CK、CK-MB 假性升高,所以标本应当避免溶血。 因此,当肌酸激酶升高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给予心电图、抽血化验等检查,有时还需要做肌肉的活检,来判断外周肌肉是否有炎症存在,待明确原因后要积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本文编辑:小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