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临床实验室不断“瓜分”检验,越来越多的检验人只能走向失业? ...

归去来兮 2024-2-27 05:14 PM 753人围观 杂谈

   


或许是在科室设置之初便有,又或许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所致,在各大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临床实验室广为存在。而且纵观近些年,诸多临床实验室的工作重心似乎由科研改为了传统检验。于是乎,临床实验室与检验科的PK随处可见。

  


像上图这种“是去传统检验科工作还是去临床科室内部实验室工作”的话题,近年来也是屡见不鲜。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听到检验科主任的抱怨,“临床科室纷纷开展各种检验项目,一些项目不再送检验科化验,难道是临床要跟我们抢饭吃?”“临床医生为何盯上了检验项目?”


大家都知道,院内多家实验室并存势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因方法学、检测设备、人员专业素养等差异,检验结果会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这会造成临床诊疗的困难,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但是,为何多数医院的临床实验室非但没有禁止,反倒像雨后春笋一样,展现出“勃勃生机”呢?

 

有人说,当公立医院都开始为钱疲于奔命时,检验科这头“看上去很美味的大肥羊”就被盯上了。这个能在医院创造大部分收入的科室,开始被瓜分起来。这个科室做点简单的检测项目,薅点检验科的羊毛;那个科室自行开展抽血送检,也薅点检验科的羊毛……

 

但不得不承认,“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似乎不能全面地诠释这一怪象。


朋友圈广为推送一句哲言:“反躬察己,向内归因”,笔者觉得非常有道理,对于我们有极好的教育意义。于是便对我们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剖析,也有了一些所感所思,或许这些就是影响检验科学术地位的些许因由吧。



1. 实验诊断链条不完善,缺乏系统性


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临床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诊疗手段日趋增多。从实验室诊断角度来看,诊断所用指标的范畴囊括生化、免疫、分子等,检测对象包括形态学、蛋白类、糖类、糖蛋白类、脂类、无机离子、染色体乃至其他分子检测指标等。如血液病的诊断,常用到外周血象、骨髓象、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核型分析以及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等多项内容。

基于专业化程度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设备水平不一、设备与试剂资质问题以及收费等原因,一般检验科难以针对各系统疾患均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检测,检测指标有限、实验诊断链条不完善。这常常是临床选择临床实验室检测,或专门建立临床实验室的原因之一。


2. 检验专业与临床专业设置不匹配、契合度不够


目前,检验科的专业划分多以检验专业课程名目进行,如生化专业、免疫专业、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微生物以及分子诊断等等。这样的划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很容易完成由学到做的角色转变。

但是,从临床诊疗实际或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来看,这种划分方式容易造成检验专业与临床专业设置不匹配的问题,以至于检验发展与临床需求的契合度不够。久而久之,检验人员参与诊疗的可能性及临床对于检验的依赖性会减小,检验的诊断价值会受到显著影响。成立专业化的实验室,或许是临床解决此类问题的举措之一。


3. 检验价值的实现不理想,临床认可度不够

完成精准检验是赋予临床检验价值的过程,但实现检验价值需要检验与临床广泛沟通、交流。当前,医技沟通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但感觉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着力于单一项目宣传、单一技术手段介绍,忽视联合检验的实用性;不能因地制宜,根据疾患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宣传内容,临床沟通针对性不够;沟通方式及场所单一,甚至“签字画押”走过场,沟通流于形式;沟通结果整理、汇总、归纳不到位,临床建议落实度不够;医技沟通交流未实行PDCA,沟通成果未得到有效实现。诸如此类问题,难以使得临床知晓检验,乃至于对检验的价值认可程度不高。

 


4. 未搭建有效合作平台,协同发展缺如


目前,在诸多医疗机构中,临床与检验仅仅是开单与化验的业务关系。这种简单的关系,很容易导致临床对检验的忽视,疾病诊疗依赖性降低。

众所周知,通力合作方可实现共赢。而检验若想达到与临床充分沟通、荣辱与共、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搭建平台、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是必要的。

实际上,纵观检验与临床,两者之间在科研、教学、疾病诊疗等多方面有着足够的合作空间。充分商榷,实时调整各专业病患的实验诊断方案,可实现常规检验的价值并协助临床精准诊疗;跟进前沿,着力医技互动,可扩展检验范畴并提升临床诊疗水准;临床锚定方向,检验提供标本及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可促进学科科研水平显著发展。


5. “约定俗成”,临床诊疗过程参与度不够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级医院内各种专业、多种形式的MDT团队比比皆是,但是深挖一下,我们很难在MDT团队中找到检验人员的身影。

既往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检验项目单一、高学历人才少的原因,但是检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与层次,若还不能够参与到临床诊疗中来,则是人为因素作祟了。细想一下,若我们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仅仅是结果的质疑与诠释,不涉及任何实验诊断,那么,不仅检验价值的实现与标本量的提升会陷入困境,检验的学科发展也必然会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检验界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足够的改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也在不断地引入到科室中来。这些改善与培植,不仅有利于常规检验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与临床之间的互动互进也有了人才保障。

在当下条件如此优势的情况下,检验科却还是面临着“临床实验室不断扩展”的实际问题。
 

当检验科的自身不足被暴露于临床面前,再加上近年来医院的大环境逐渐疲惫,在临床实力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打压”下,检验科开始被“瓜分”,尴尬的检验局面愈演愈烈。没有资格做检验也没有资格发报告的科室把检验人的工作给“抢”走了,检验科和检验人越来找不清自己的职责所在和自己在医院里的位置。


种种原因之下,临床实验室成为医院里的风口行业,越来越多的检验人面临着降薪、失业、被裁员的困境。


目前,业内已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已开始着力于筹备诊断事宜。有着临床疾病诊断能力的检验医师已成功培养上岗,检验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已建立并施行多年,业内诸多大咖纷纷采取多种形式推行实验诊断。检验的诊断价值及学术地位明显较以往提升颇多。    

如此操作下去,临床实验室与检验科“休战、停火”的友好局面,或许也能未来可期...
 
来源: 化验那些事儿 | 作者:郭小兵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