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新血栓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归去来兮 2023-11-14 03:28 PM 644人围观 医学


01

什么是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有两种情况:一是指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流障碍的病理过程;二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坏死或者淤血、水肿的病理过程。按发生血栓形成的血管类型可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微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因主要包括创伤、手术、妊娠、产褥期、长期制动、肿瘤、口服避孕药、静脉置管、肾病综合征、克罗恩病、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心衰也是VTE病因之一,在老龄化严重的今天,心衰引起的VTE更应引起关注。


动脉血栓性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下肢动脉等,血栓类型早期多为血小板血栓,随后为纤维蛋白血栓。微血栓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02

新血栓四项


新血栓四项覆盖血管内皮、血液凝固、纤溶系统,联合纤溶产物D-二聚体、FDP,可第一时间、更为敏感地提示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体内凝血酶形成后,凝血酶在血液中半衰期仅数秒,直接测定困难。凝血酶部分迅速与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该指标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可灵敏地反映凝血系统的激活程度,直接反映凝血系统启动。TAT升高可早期预测血栓形成和复发风险、早期预测DIC风险。


正常参考区间:0-4.07ng/mL


升高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与再栓风险增加。



血栓调节蛋白(TM)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 为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增强蛋白C活化性能,血浆TM正常值为3.8~13.3TU/mL。因此,TM是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TM升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可见于脓毒症、肾功能受损、急性肺损伤等。


正常参考区间:3.82-13.35TU/mL


升高提示抗凝能力衰减,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状态。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PIC)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plasmin antiplasmin complex,PIC) 是纤溶酶与抑制因子α2抗纤溶酶以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程度的生物标志物。纤溶激活程度因DIC基础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且与DIC分型密切相关,可用于早期预测高凝状态,也可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正常参考区间:0-0.85μg/mL


升高提示纤溶系统激活,过高提示出血风险增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同时释放到血液中,1:1结合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tPAIC),tPAI-C能够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是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vein thromboembolism,VTE) 及心梗的风险指标,此外该指标对DIC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浆水平升高提示DIC可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


正常参考区间:男性:0-17.13ng/mL  


                         女性:0-10.52ng/mL


升高可以同时提示纤溶进展和内皮损伤。


03

临床应用



血栓风险评估脓毒血症


  • 体检人群发现TAT或TM升高时需考虑血栓发生风险;


  • 抗凝药治疗的患者TAT显著高于参考区间时提示凝血激活,仍有血栓风险;


  • 术后TAT升高提示深层静脉血栓已开始形成;


  • TAT联合D二聚体评估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TAT下降表示抗凝治疗起效,D二聚体下降可提示溶栓治疗剂量达标。



脓毒血症


当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组织,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了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内毒素或低灌注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大量释放、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和纤溶功能抑制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进而诱发DIC,对脓毒血症的诊断与治疗效果监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创伤


  • 出血导致凝血酶大量活化发挥止血效应,可表现为TAT显著升高;


  • 内皮细胞释放大量活化蛋白C抑制PAI-1活性,引起纤溶亢进,表现为PIC显著升高;


  • 如创伤失血发展至休克阶段,出现广泛内皮损伤,可表现为TM升高;


  • 如休克加重出现明显器官功能障碍,可出现t-PAIC显著升高。



DIC早期监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经历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大量凝血因子消耗与纤溶活性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以凝血酶的生成为核心环节,因早期无纤溶出现,此时无DD、FDP的产生,因此可以通过TAT实现早期监测,TAT两倍的增长可对DIC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钟林翠.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07):746-750.

[2]宋景春.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2,47(02):107-117.




本文编辑:小薇

来源: 检验医学信息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