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医生”。他们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有的聚焦患者需求探索突破医疗技术,有的运用中西医协同诊疗攻克疾病难题,有的扎根基层护佑群众安康,有的练就过硬本领筑牢公共卫生防治屏障,有的以生命践行援外医疗大爱精神……他们恪守宗旨、勤勉工作,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集中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貌。 令人兴奋的是,本次入选2025年“最美医生”的10人中还包含了一位检验人:刘志宏。 刘志宏,女,1980年10月出生,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血防站中心实验室主管检验师。她自2000年起从事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检验工作,现任该实验室主任。 从事基层寄生虫病防治检验工作二十多年,凭借精湛的检验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曾斩获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技能考核一等奖,被誉为“显微镜下的火眼金睛”,并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 “安徽省最美医生”等诸多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2014年获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综合考核与技能考核双一等奖。新冠疫情期间承担方舱采样、社区检测及医护人员培训任务。 2004年确诊首例急性血吸虫病患儿。 2023年被授予“安徽省最美医生”称号,2024年入选“中国好医生好护士”月度人物候选人。 2025年8月,获评2025年“最美医生”。 据健康报报道,刘志宏是铜陵市义安区血防站中心实验室主任、主管检验师,十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基层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钻研血防知识,以较强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寄生虫病防治一线。 不同的寄生虫感染致病、治疗方法有别,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因此,提高寄生虫病识别与防治能力十分重要。2001—2004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非常艰苦,不仅要深入偏远的农村、山区,采集的样本还都是人畜粪便。刘志宏不怕苦、不怕累,跟随省里专家跑遍全省各地,随身背着显微镜,每到一处就开始寄生虫检测。 “我平时喜欢看书,喜欢研究各种虫卵的结构、外观,总结不同虫卵之间的区别。我也喜欢看寄生虫片子,看得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有时在晚上睡觉前,脑子里会回忆一遍不同寄生虫的形态,下次一眼便能认出。”十几年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让她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书本上、学校里所学到的,远远没有实际中那么丰富真切。 “你瞧,在不同时期,它的成长呈现出的状态变化多端。”显微镜下的寄生虫让她着迷,寄生虫每一阶段的成长、变化,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年夏天,义安区胥坝乡一名儿童不明原因高烧,到医院住院检查治疗,一个星期不见好转。父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孩子带到了血防站。刘志宏在了解患儿的情况后,给患儿做了血液检查,通过显微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达28%,结合疫水接触史,刘志宏果断判断为急性血吸虫病,使得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通过不断努力和在基层的持续打磨,刘志宏练成了一双显微镜下的“火眼金睛”。2014年,她参加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的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获得综合考核、技能考核第一名。由于镜检能力强,刘志宏还承担着各级研究课题的质量把关工作。她参加安徽省血防科研基金多项课题研究,并在相关杂志上发表论著。这些科研项目的运用和推广,对区域内寄生虫病防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今,刘志宏已成为安徽省政府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的“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回想起从业以来的一个个难忘的经历,刘志宏感慨万千:“当深夜还在实验室奋战时,是治病救人的信念支撑着我。” 从背着标本箱走村串户,到在全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从确诊一个个疑难病例,到疫情期间冲锋在前,刘志宏说:“我始终记得毕业时的誓言:用显微镜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我愿永远做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让他们远离寄生虫病的折磨就是我最美的使命。”刘志宏说,对医生来说,最美的不是奖章,而是患者康复时的笑容。 谈及获得“最美医生”荣誉称号,她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坚守在基层医疗一线的同仁们。这份荣誉将鞭策我继续精进医术,培养更多年轻医生,通过‘火眼金睛’守护更多家庭。” 据悉,2025年“最美医生”发布仪式专题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