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

小博士 2025-8-18 02:49 PM 316人围观 科普

 2025年8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牵头,联合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全国调查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等多家国内顶尖医疗与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


图片

一、中国进入记忆危机时代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19.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占比14.9%。


换句话说,每七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老人。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的医疗与养老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相关痴呆(ADRD)逐渐成为“隐形的国民健康威胁”。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显示:2021年,中国ADRD的病例数、死亡数和疾病负担(DALYs)均居全球首位;全球每四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不仅仅是“健忘”的问题,它意味着:

1、无数家庭陷入照护困境,生活被迫改变;

2、医疗资源承受巨大压力;

3、老龄社会的健康与幸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因如此,《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的发布格外重要。它全面总结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趋势,梳理了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并提出了公共卫生应对与未来展望。


二、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 


截至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ADRD)患者总数已达到1699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9.8%,相当于每四位全球患者中,就有一位在中国;平均每20个中国家庭中,就有1人受到阿尔茨海默病困扰。


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曲线几乎是直线上升

患病率:增加249%;

发病率:增加242%;

死亡率:增加239%。


这意味着,过去30年,阿尔茨海默病几乎以翻两番的速度攀升,远超多数慢性病的增长幅度。


女性风险显著更高

1、患病率:女性为1558.9/10万,约是男性(846.3/10万)的1.8倍;

2、发病率:女性264.4/10万,男性148.0/10万;

3、死亡率:女性47.4/10万,男性仅22.5/10万;


在80岁及以上人群,女性患病率高达 25527.2/10万,意味着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患病。


报告还显示,中国不同地区患病负担存在差异:

1、高患病率地区:上海、四川、辽宁、江苏、重庆;

2、在年龄结构调整后,河南、河北、吉林、云南、福建等地依旧处于高风险水平。


这种差异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可及性有关,提示未来公共卫生策略需要因地制宜。


2021年,阿尔茨海默病造成1008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

1、其中65.7%源于过早死亡;

2、女性负担显著高于男性,DALY率达到 593.4/10万,约为男性的1.9倍。


三、从影像到AI,记忆门诊正在升级


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早期识别”。很多家庭直到老人反复走失、生活不能自理,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可能在症状出现前20年就已经开始。


1、神经影像学:看见大脑的“衰退轨迹”

MRI与CT:常规用于发现脑萎缩,尤其是海马体体积缩小,这是早期AD的重要线索。

功能MRI(fMRI):研究大脑功能网络的变化,帮助识别记忆与执行功能的受损。

PET显像:淀粉样蛋白PET和Tau PET,可以在症状出现前捕捉到病理沉积,被誉为“提前十年的预警”。

局限性:检查费用高昂、设备稀缺,难以大规模普及。


2、神经心理评估:纸笔到AI的跨越

传统量表: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仍然是基层常用工具。

数字化版本:电子MoCA、计算机化神经认知评估,能缩短40%的测试时间。

AI语音分析:通过识别说话停顿、用词异常等微小特征,AI能在几分钟内提示早期风险。

数字记忆门诊:2023年中国发布了《数字记忆门诊应用指南》,标志着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临床实践。

从“医生手工测表”到“AI辅助识别”,诊断正在走向更便捷、更智能。


3、生物标志物:血液和尿液成为突破口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已经不再依赖侵入性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液和尿液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脑脊液(CSF):Aβ42/40比值、磷酸化Tau(P-tau217)已被验证能在临床前期预测病程。


血液:

NfL(神经丝轻链):反映神经损伤;

GFAP:反映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P-tau181/217:已被纳入国际诊断标准。


尿液:

AD7C蛋白:中国学者最早提出并写入共识,作为无创筛查的候选;

甲酸:一种新兴尿液标志物,在早期AD患者中显著升高。

前沿探索:外泌体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口腔微生物群。


意味着未来可能只需要一次抽血,甚至一次尿检,就能完成早筛。


4、遗传学:发现“APP上海突变”

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重大。

早发型AD主要与PSEN1、PSEN2、APP突变相关。

中国团队发现“APP上海突变”(APP E674Q):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与晚发型AD相关的APP基因突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ApoE ε4仍然是最重要的易感基因型,在中国人群中同样适用。


四、从“无药可治”到“新药破局”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不治之症”。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法改变病程。无数家庭眼睁睁看着亲人记忆流失,却无能为力。


然而,《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 带来了一个不同的图景:过去三年,中国和全球在药物、手术和创新疗法上都迎来了突破。


1、传统药物:缓解症状的“老三样”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利斯的明):能改善记忆和注意力,但效果有限;

美金刚:用于中重度患者,可减轻部分行为症状;

GV-971(九期一):中国原创药,2019年获批上市,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道菌群。由于药品注册证已到期,尚未获得续批,已被迫停产

这些药物的共同点:只能“拖延”,无法真正阻止疾病进展。


2、抗Aβ单抗:改变病程的希望

近两年,全球最受关注的进展,就是一批针对 淀粉样蛋白(Aβ) 的单抗药物问世。它们被认为是首批“疾病修饰性治疗”。


Lecanemab

2024年获批在中国上市;

临床数据显示,可延缓认知下降约 27%;

截至2025年,已有约 2000名中国患者接受治疗;

上海“豫园模式”探索在社区卫生中心使用,为药物普及提供范例。


Donanemab

2024年底在中国获批;

临床数据显示,可延缓认知衰退35%;

在早期患者中,部分人治疗后症状几乎不再恶化。


国产SHR-1707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Aβ单抗;

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意味着中国可能很快拥有“本土版”创新药。


这些药物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从“对症”走向“病程干预”。


3、创新疗法:从手术到干细胞

颈部淋巴静脉吻合术(CLVA)【该手术暂时已经被卫健委叫停】

新型外科手术,通过打通脑废物排出通路,改善Aβ清除;

截至2024年底,已有500例手术 报道,部分患者认知功能改善。


干细胞与外泌体疗法

中国已开展全球首个“鼻腔给药的干细胞外泌体临床试验”;

理论上可通过修复神经、改善炎症来延缓病程。


这些疗法仍在探索阶段,但显示出未来可能的突破口。


4、中医与非药物干预

中国研究者在中医和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也积累了经验:

中医药:如黄芪、虎杖、银杏叶等草药,以及针灸、艾灸;

运动与康复:太极、音乐疗法、认知训练、舞蹈干预等;

饮食与微生态:益生菌和地中海饮食模式,均显示对认知有积极影响。

这些方法虽然无法替代药物,但能提升生活质量,减缓功能退化。


五、从记忆门诊到“豫园模式”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面对近1700万患者的庞大人群,中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政策层面,也正在形成自己的应对模式。


1、记忆门诊:早诊早治的前线

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273家记忆门诊;

功能包括:认知功能筛查、早期诊断、药物管理、康复干预、照护指导;

逐渐成为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之间的桥梁,让更多老人能在“未失能”之前被发现。

记忆门诊正在成为“防止晚期化”的关键防线。


2、国家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

阿尔茨海默病已被明确写入国家健康战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痴呆防治;

国家卫健委启动“认知障碍防治行动计划”,推动记忆门诊、早筛项目落地;

将阿尔茨海默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并列,作为老年人群重大健康挑战。

这是从“个别医院探索”到“国家级战略”的跃升。


3、社区探索:“豫园模式”

上海黄浦区豫园街道,率先尝试在 社区层面使用新药 lecanemab

老人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接受国际前沿治疗;

医保政策、药企支持、社区医疗体系三方协同,形成可复制模式。

“豫园模式”意味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正从“高端三甲医院”走向“居民身边”。


4、家庭与社会支持

报告特别强调了家庭照护者的负担:绝大多数患者依赖家属长期陪护;

建立失智友好社区、发展居家康复服务,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社会力量(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正在参与认知症关怀。


六、从科研突破到中国力量


阿尔茨海默病曾被称为“21世纪最难攻克的医学难题”。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告诉我们:未来,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1、新药研发管线:抗Tau与小分子药物

抗Tau药物:继Aβ单抗之后,针对Tau蛋白的药物正成为研发热点,可能进一步阻断病程。

小分子药物:如AR1001(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正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初步显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力。

中国原创药物:国产抗Aβ单抗(SHR-1707)正在推进,有望实现“从跟随到引领”。

新药研发的格局正在改变,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引进者”。


2、AI与数字化:5分钟完成早筛不是梦

AI语音识别:通过分析患者说话停顿和用词异常,几分钟内即可提示早期风险;

智能穿戴:利用手环、头戴设备,监测睡眠、运动与记忆行为;

血液+AI算法:未来可能在 5分钟内完成阿尔茨海默病早筛,并在社区普及。

诊断正从“高成本影像”走向“家庭场景筛查”。


3、中国科研的全球贡献

APP上海突变:国际上首次发现与晚发型AD相关的APP基因突变,来自中国团队;

血液标志物TRPC6:中国研究者提出的新型风险因子;

AI诊断系统:中国率先在“数字记忆门诊”实现落地。

中国科研成果,正在逐渐影响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方向。


4、社会愿景:失智友好与健康老龄化

未来十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挑战依旧严峻:患者人数可能继续攀升。

但报告指出,中国正在推动:建设更多失智友好社区;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纳入全民健康战略;借助国际合作,加速药物研发与公共卫生创新。

最终目标是:让阿尔茨海默病成为“可防、可控、可延缓”的慢病,而不是绝望的结局。


来源:Zhi N, Ren R, Qi J, Liu X, Yun Z, Lin S, Hu Y, Li H, Xie X, Wang J, Li J, Zhu Y, Gao M, Yang J, Wang Y, Jing Y, Geng J, Cao W, Xu Q, Yu X, Zhu Y, Zhou Y, Wang L, Gao C, Li B, Chen S, Yuan F, Dou R, Liu X, Li X, Yin Y, Chang Y, Xu G, Zhong Y, Li C, Wang Y, Zhou M, Wang G. The China Alzheimer Report 2025. Gen Psychiatr. 2025 Aug 7;38(4):e102020. doi: 10.1136/gpsych-2024-102020. PMID: 40792123; PMCID: PMC12336476.
来源: 脑科临床研究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