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

归去来兮 2023-4-7 04:00 PM 1194人围观 科普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

—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加强对代谢性骨病的鉴别以及骨质疏松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近年来,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逐渐深入,在骨质疏松疾病的全程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用潜力巨大。



骨代谢是什么?

人体骨骼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不断地由新骨代替旧骨,这个过程就是骨代谢(又称骨转化)。
更好地了解机体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并反映骨代谢的状态,是协助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目前临床检测的骨标志物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一般的生化标志物,比如血钙、血磷、尿钙、尿磷;二是反应调节骨代谢的一些相关激素,比如25-羟基维生素D;三是骨代谢标志物,主要包括: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OC)、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等


什么是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是骨组织吸收及合成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又称作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骨代谢标志物是在骨重塑的不同阶段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释放的蛋白质或基质降解产物。

正常人在不同年龄段或者当发生各种代谢性骨病时,骨代谢标志物在血循环或尿液中的浓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更好的帮助临床判断骨转换类型、骨折风险评估、了解病情进展、干预措施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等。


常用骨标志物有哪些?

有何临床意义?

1. 25-羟基维生素 D
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二是通过食物(牛奶、鸡蛋、鱼肝油等)摄入。25-羟基维生素D是人体内维生素的主要储存形式,在钙、磷的动态平衡和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其在血清中缺乏时会引起骨吸收增加,促进骨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通过测定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可以确定总维生素D的情况,了解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 D。

大多数专家认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0 ng/mL为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21-29 ng/mL为维素D不足。

2. 甲状旁腺素(PTH)

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促进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的回吸收,升高血钙。骨钙减少时易引起骨折,此时PTH分泌增加。因此,可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3. 降钙素(CT)
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与PTH作用相反的一种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调节钙磷的代谢,其变化可作为骨质疏松等代谢性骨病药物治疗监测的良好指标。
4. 骨钙素(OC)
是骨基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是骨特异的依赖于维生素K发挥作用的钙结合蛋白。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一部分被吸收成为骨基质的组成部分,一部分被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骨钙素水平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情况,骨更新速度越快,骨钙素水平越高,反之降低。因此,血清(或血浆)中骨钙素的含量与各种骨代谢疾病的骨转换率变化相关,如骨质疏松症、原发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Paget's病等。因此骨钙素作为骨代谢标志物,可应用于上述疾病的药物疗效观察。

5. 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
TP1NP是成骨细胞合成1型胶原过程中的产物,是反映骨形成的一项指标,TP1NP 升高提示成骨活性增强。有骨代谢疾病存在时,血清总P1NP浓度显著增加,可作为该类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的较为敏感指标。

6. 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
β-胶原特殊序列是破骨细胞分解1型胶原后的产物,是反映骨吸收的一项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用于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病的药物治疗的监测管理。

骨代谢标志物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骨病专家广泛应用于骨代谢病辅助诊断和骨质疏松症疗效监测的综合性实验室指标。检验科现已开展上述所有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相对于骨密度检测(BMD),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对治疗监测更具明显的时间优势,在治疗3个月后即能评估治疗效果。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1.区分骨质疏松的类型

例如,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如β-CTX)明显升高,说明骨转换率快,常见于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旁亢、骨肿瘤等)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即原发Ⅰ型骨质疏松);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如骨钙素,TP1NP)明显降低,说明骨转换率慢,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原发Ⅱ型骨质疏松)。

2. 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的病情转归。

3. 用于指导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选择

骨代谢标志物升高,表示骨转化能力增强,宜选择抑制破骨细胞药物,如双膦酸盐等;骨代谢标志物降低,表示骨转化能力降低,宜选择促进成骨细胞药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等。

4. 用于评估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

骨代谢标志物能够比骨密度更快地反映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为骨密度测定骨量变化较慢,需半年甚至一年,而且变化数值很小不便于评估,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快,3个月就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很大的帮助。

5.预测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性

 例如在使用双磷酸盐或地舒单抗进行连续抗骨吸收治疗期间,长期抑制骨转换,P1NP、β-CTX明显下降与颌骨骨坏死风险增加相关。骨转换的长期抑制也可能与转子下骨折风险的增加有关-股骨干骨折,也就是所谓的非典型股骨骨折,临床用药需要对骨转换指标进行监测,避免不典型骨折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质丢失快慢,并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据。要诊断骨质疏松,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骨代谢标志物应作为监测和随访指标。

因此,双能X线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实现对机体骨代谢状况的动态监测、更好的提示潜在的骨折发生风险,帮助临床进行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有效指导临床尽早干预治疗。




本文编辑:小珍


来源: 北医三院北方院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