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检验的最后一口气

归去来兮 2024-4-8 02:55 PM 176人围观 杂谈

今天清明节,晨起后看到大家在讨论近期检验医学网的一篇文章:

想想4年前的自己曾经写下的一篇文章:

一转眼,4年过去了,4年时间,发生了太多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烦心事不少,更重要是自己又老了4年,离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早上我认认真看看了检验医学网的这篇文章,心里出奇的平静,讨论很激烈,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一点都不奇怪,照现在的检验这样发展下去,检验本科教育(理学)被取消是必然,检验诊断学高级人才(硕士和博士)培养被取缔也是必然,检验的教育回归30多年前只有专科教育也是必然。

为什么?因为从医学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以及检验的真实现状,这些教育根本就没有必要。

我们讨论了多少年检验该如何发展?如何生存?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种讨论,纸上谈兵式的想法毫无意义。自己也去国外看过,相信检验的管理层都去过,所有人心里都知道该如何做。国外早就有现存的模式,在国外的实验室分工明确,培养方式清晰,就二类人:一类是检验技师,从事技术性的工作;一类是检验医师,从事检验医学的工作。郑大的岳教授专门给大家分享过这些内容,很多国外来华交流的专家都分享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所以根本没必要再讨论。

如果你说:不知道国外是怎样的?其实身边就有例子,每个医院里,和我们一样的医技科室,如病理科和影像科就分工明确(在国外,检验归属于病理),这些科室就二类人,技师或医师。

我们没必要去讨论现在理学没办法考医师证,那个5年制的时代和现在4年制的时代其实没有变化,4年制理学毕业的,一样可以出报告。其实是什么称呼不重要,重点是看你怎么做才是重点。

试想:当年5年制毕业的医学学位和现在4年制毕业的理学学位,工作性质有变化吗?当年医学学位的你,去给患者解释过结果吗?去和临床沟通了吗?去做过检验医学的事吗?而今理学学位的你,谁又说过:你不能去给患者解释结果吗?不能去和临床沟通了吗?不能去做除了技术的检验医学的事?

也许你会说:我们理学不能考医师执照,如果真让你去考,你有了医师执照,你能去上门诊吗?你可以去和临床讨论疑难病例吗?我们科的周老师和康老师,据我了解和我一样没有医师执照,她们却常被请去临床。我不相信,有哪一条规定说你没有医师执照:你不能给医生说这个患者需要加做一个检查,这个患者可能是什么病。有吗?当我在日常工作中,和临床沟通时,建议临床加做一个项目,临床很快就开出申请,没有人问过我有没有医师执照。记住:检验本来就有解释结果和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勇气,而这是一个检验人水平的体现,也是检验人的终极目标。

检验确实非常的混沌,其实没有多少人清楚检验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检验到底该如何发展?这么多年,检验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博培养,其实最后的归处都是从事同样的检验技术工作,而这份工作,确实专科就够了,而且这些专科毕业的,从事这份工作,比学历更高的人,干得更好。像我们科室已经退休的徐老师、周老师等,技术的能力肯定比我强。我们微生室的陈老师(我们都叫知哥),听说快退休了,以我的了解,在真菌方面,全国可能没有几个都达到他的技术水平。

自己是全国早期第二批本科教育出身的,见证了检验这几十年的变化过程,回头而望,检验最大的问题,其实核心在于缺乏人才,缺乏真正的专业人才。

我们从头理一下检验存在的问题:

第一:检验的教材

培养学生,首先要看教材,教材需要人来写。谁来写?写什么?

生化教材的经典,应该是最早康格非教授主编的《临床生物化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也很难见到了。后来还能坚持康老风格的,印象中母校的涂老师、尹老师、和师妹张老师还能看得到。教材的写作是很严谨和很难的,每一章节应该是反映编者的思想和灵魂,引导学生们的方向,但现实中的教材又是如何呢?每次的更新和改版其实变化都不大,基本和专科的技术类教材内容差别不多,很少有检验医学的内容,基本都是重复一些技术的内容,让读着这些书毕业的人又如何去从事检验医学的事?现在的教材,开始强调要结合临床,但是写这些内容的人从来就不去临床,没有任何临床经验,又如何能写出结合临床的内容呢?所以我们的这个专业,教材就存在问题。反观医学类的其他教材,哪一个主编或者编者不是临床一线的大牛?后来很多人问我,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看的?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很少看书,记忆中大学毕业后,只认认真真看完过一本专业的书(英文版的临床化学),现在的书我基本不看,所以没有推荐。自已参加过近30本专业书的编写,而从去年开始,不再参加任何教材的编写,主要是担心自己水平有限,怕误人子弟,其次每天的临床工作也忙不过来,也没有更多的空余时间。

以前川大的新生入学,我还会去江安校区给他们宣讲检验专业,有几年不再去了,想想多年前把一个想退学重考的同学留下为学习检验,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当初我是对还是错?现在有家长问我这个专业如何,孩子能不能来读这个专业,我只能回答:专业是好专业,在现在的状态下,还是要谨慎。

第二:检验的师资

有人说,我们可以选用国外的教材,这问题就不解决了吗?

还是不行,师者:传道授业,发挥榜样的作用。如果说检验是一门医学,老师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现实中的检验师资,大多数的老师几乎不上临床一线,教授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个人的经验分享,所以学生们除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自己都会看),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我去听过临床老师的讲课,一些真正的教学名师,例如消化的欧阳老师,病理的李老师,他们更多讲授和本章节有关的,自己在临床工作遇到的经验教训,连我一个外行都会听得如痴如醉,这样的课谁不喜欢?学生听了又怎么会没有收获?去年回母校和小小师弟师妹们讨论“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医师?”,和母校的老师们交流,认为每年一定要定期去临床一线看看学习,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教好学生。

第三:检验的现状

实际中的检验现状令人堪忧,很少有人真正从事检验医学,要么不做检验,要么只做检验技术。

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真实的世界。

(一)头部的大三甲检验科:从事医\教\研三方面的内容,真实的情况是:主要任务是研。每年的课题、文章、基金是头等大事。医和教只要完成就行了,那些有才华有学历的高端人才,几乎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应对“研”的内容,即使他们想做好临床,也没有那个时间。这些高端人才都不能认真做临床工作,所以检验这几十年临床水平没怎么发展就不奇怪了。欣慰的是:关主任告诉我们,后来的评价体系会发生改变,临床能力会放在第一位。

二)普通的三甲检验科:他们知道在“研”方面拼不过头部三甲检验科,同时教学任务也不多,本应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检验医学。真实的情况:质量、管理、认可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主任们把拿到什么称谓和什么证作为目标,这些东西耗尽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临床工作也只是完成而已,更谈不上去研究临床问题。很多拿到什么和什么证的科室,临床水平堪忧,当临床一个质询或者患者一个投诉,只能回答“质控在控”或者“二次或多次复查一致”,这种水平检验如何提高?检验怎么可能有地位?很多检验科现在进人都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等来了也做这些事,又如何体现高学历的价值呢?这种高学历的培养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有一天检验只有专科教育,又怎么会吃惊呢?有些东西本来是好事,规范检验工作的行为,更好的做好质量,帮助临床和患者,但是后来,越来越偏,走向极端,为了什么而什么。更可怕是这些引领的专家们,很多不上临床,也不懂临床,检查时只会提要求,不会解决问题,这样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拿的这些证有什么意义。也有一些检查专家是懂行的,象协和的邱主任、湘雅的胡主任,浙省医的夏主任等等,检查或评审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更好的服务临床和患者,而不是为了一个名。

现在检验科的国考之一是室间质评,这一点我完全支持和认同,想当初CAP认可时,最看重就是PT的成绩,确实,不管检验科怎么弄,怎么管理,拿成绩说话。为了真正体现每个科室的真实水平,提一个建议:可不可以室间质评采用盲评,采用如同身份证一样的编号,谁都不知道结果,可以克服当下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的检验科:这更能真实反映检验的现状,就是认真完成每天的检验工作,做好每一份标本,保证质量就好。其他的可以没有,钻研检验的临床问题更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这些内容,后来工作中没有人带和引领。其实他们才是检验真实的写照,其实那些大三甲把光环去掉,和他们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基层的老师最辛苦也最实在,我经常看他们的结果,做得很好,在技术的层面和华西水平差不多,检验结果一致性和结果互认,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基层的同行们,做好质量的同时,有时间研究一下临床问题,一生、一年、一月、一周,用你的知识去帮助过一个患者,让一个患者因为你而受益,这一生就值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第四:检验的学科带头人

一个行业的发展,带头人非常的重要,因为发挥是方向和引领的作用。

检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门坎太低或几乎没有。几十年前,回城的知青或者医院管理层的家属或者亲朋都可以来做检验,现在似乎也没有大太的变化,只要有文凭,不管学的什么专业都可以,也没有什么考核来说明谁可以从事检验,谁又不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从事的是管理岗位,而在国外的检验科似乎没有这个岗位。检验科身在医院里,又是一门医学,首要任务是医。把我们的检验和医院里任何一个科室比较就明白了很多问题。当我去病理科,看见病理科主任周老师在看病理片子,周围有一堆老师听他讲,这种场景一点不吃惊。当下午7点过,发现心内科的陈主任,刚做完心内介入手术下班也一点不奇怪,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学科带头人。同为医技的影像科,你如果去找主任,多半在看片子,因为他们知道,临床才是根,因为要引领一个科室的发展,要令人服众,首先是医疗水平要高,要能搞定患者。既然身穿白大衣,每天去医院上班,首要任务是治病救人,如果这个能力没有,如何服众?又如何管理一个科室?

也许有人说,检验科的事务多,需要专门专人管理。作为全国第一的协和医院的检验科邱主任,想必事务更多,她为何每天都要去审核质谱的报告,当发现有临床问题,亲自带队做人体试验,亲自带队去临床沟通交流,也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学科带头人,我听过多次协和的病例汇报,那些点评主任们的 水平无不让我五体投地,我想这就是协和无人超越的根本所在。

带头人首先带好临床的头,因为我们在医院,因为我们是临床,因为我们是医学,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的样本和报告,而这背后是千上万个活生生的生命。检验在医疗行为中发挥70%的作用,带头人应该首先去发挥这70%的作用。

因此,后来我对我的学生们、进修的老师们说:无论何时你当上学科带头人,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去上临床,没有临床支撑的带头人,你带不好头。

现实中,真正领悟到什么才是检验的真正带头人也不少,除了邱主任,我认识的徐州医大的李院长、浙江省医的夏主任、三九医院的许主任等等,除了平时上临床,连周末都要参与值班。这些是我钦佩的带头人,不只是说,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有能力,真正的带头人,因为这才是真本事,搞定患者才是能力,如果有一天,检验都和临床一样的带头人,检验就真正有希望了。

我认识的带头人,确实有一些学术大牛,他们忙于研究,没有精力分开来做临床,但是他们懂,也努力推动检验向临床发展。像华山医的关主任、陆军医大的陈主任、南方医的郑主任等等,都在努力推动检验的发展,注重检验的临床型人才培养。

第五:检验学术会议

每年检验的学术会议至少上千场,学术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传播一些理念或者引领一种方向,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种机会,重点是谁来讲?讲什么?其实最值得学习的是同为医技的病理,他们各种年会或学术班,就只有一个内容:病理分析和讨论,以搞定一个个患者为最终目标,没有那些莫名其妙花里胡哨的东西。

检验医学网的这篇文章,要回归检验医师。其实这个职务一直在国家人事系统里都没有,只有检验技师。但是,我们一直有检验医师协会,全国的每个省都有这个协会,这不,全国的检验医师大会马上就要召开了,投稿也结束了。

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检验医师?检验医师的工作是什么?检验医师有什么要求?谁来做检验医师?检验医师每天干些什么?

有没有人能说清楚上面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搞清楚,我们全国的检验医师大会又该谁来讲?讲什么内容呢?谁又该来参加呢?结果是什么?收获又是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没人关心?也没有人来解决,一年又一年,检验重复着几十年技术的路,当我们耗完最后一口气,检验还需要本科教育吗?有必要再培养检验诊断学高端人才吗?

所有的问题归于一个问题:什么是检验?检验的本质是什么?谁才是真正从事着检验,推动着检验?谁又是仅仅占着检验的位置,穿着检验的衣服,说着和做着和检验毫不相关的事?

明天怎样?检验生或死?梦想实现还是重回凡尘?决定这一切,是每一位参与者,更多是有话语权的带头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供专业人士学习交流!

来源: 贵老师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