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面气灵 2019-8-8 10:10 AM 1977人围观 医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

DIC不是一种特异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组织因子(TF)与多种细胞因子在启动与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并导致DIC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微血管血栓形成可能构成重要的病理机制,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DIC的病理生理过程:

1、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肿瘤坏死、外来化学物质进入血流,致凝血因子活化等都可诱发广泛、散在的微血管内凝血。由于纤维蛋白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或局部纤溶,仅在少数尸解时可发现血栓。休克时血流缓慢、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更易引起血栓,使DIC与多器官功能衰竭互为因果。但休克和低氧血症可能只引起某些器官功能衰竭而缺乏DIC临床和实验室改变,故DIC前状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血管内继发纤溶

1PA-抑制复合物水平增加:血管内皮或单核细胞受血栓刺激释放tPA,后者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DIC时血浆tPA抗原量增加,但功能测定并不能显示tPA活性增加。这是因为血浆中tPA可被特异抑制物(主要为PAI-1)所中和。血浆中能测到tPA-抑制复合物,如tPAPAI-1tPAa2巨球蛋白,tPAC1抑制复合物水平增加,同时血浆纤溶酶原水平因消耗而明显下降。

2FDPsD二聚体实验阳性:血浆内纤维蛋白单体可以与FDPs结合而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在该复合物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不能被FXIIIa多聚,因此纤维蛋白形成是不完全的。然而,在发生感染时,白细胞或其他细胞被内毒素或炎症因子所激活,释放出蛋白酶,从而水解纤维蛋白。这些蛋白酶不仅能水解小血管内血栓,也能水解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处于游离状态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不论在蛋白酶水解作用之前或之后,即能与凝血酶活化的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即FXIIIa共价交联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

3)血小板PAI-1减少至纤溶酶活化加速;DIC时血小板减少,使血小板释放的PAI-1减少,故纤溶酶原活化加速。此外,凝血活化过程中生成的FXaFXIIa等碎片也可以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的纤溶酶是一种强力的丝氨酸蛋白酶原,可消化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形成相应降解产物FDPsFDPs具有抗凝性及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将加重出血倾向。

4)内毒素能直接使FXII活化,使局部释出激肽释放肽,继之增加纤溶酶活性并自高分子缓肽原释放出缓激肽(BK)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并舒张血管,产生低血压。

3、凝血因子消耗  在发生DIC情况下,与纤维蛋白原消耗的同时,许多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以下降,这些凝血因子包括ⅱ、Ⅶ、Ⅹ、ⅴ、Ⅷ、Ⅻ、前激肽释放酶(PK)、HK及蛋白CPC)、蛋白S(PS)等,其中某些凝血因子可能在凝血酶生成和活化过程中被消耗。

血小板减少症较为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①形成血栓过程中被消耗;②血小板被凝血酶聚集继而从血流中被清除;③在内皮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并聚集。上述情况使血小板损伤并释放出磷脂(PF3)及β-血小板球蛋白因而促进凝血过程。另一方面,使血小板减少释出PAI-1而增强纤溶,加重出血倾向。由此可见促凝血活性与促纤溶活性并存,使急性DIC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

4、红细胞形态改变 半数DIC患者红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呈碎片状。红细胞自血块或网状病灶过滤,被纤维蛋白劈开、膜被撕裂而发生溶血,故称之为微血管型溶血性贫血,反之,没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不能除外DIC.

5、内皮素或其他介质水平DIC时血浆内皮素-1水平可以升高。内皮素-1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由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可以参与诱发器官功能衰竭。其他生物活性肽,如TNFɑ、IL-1β等在某些DIC患者中可见血浆水平升高。

来源: 河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