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检验人在医疗行业处于何种地位?对临床有何价值?

面气灵 2019-5-17 12:00 AM 2307人围观 杂谈



检验人员现状与被认知:


1、好多临床同事,对检验科人员的认识:没有技术含量,就是一堆机器,把标本扔进去,出来结果就完事了。



2、好多医院,检验科在医技科室中价值定位严重偏低,部分地区甚至最低,绩效发的最少。


3、检验人员,部分同志也习惯无技术含量状态,不学习,高低如何解释?患者问检验科,检验科告诉问临床大夫,临床大夫有时搞不清楚,临床大夫问检验科,检验科回复不知道不清楚。周而复始,“不知道,不清楚”在患者与临床之间慢慢形成记忆。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含量?怎么会提高自己在医疗行业的地位呢?




那么问题来了:检验人员真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吗?大家对检验科认知真的正确吗?检验人员就应自暴自弃吗?


对于一张直接从仪器直接出来的报告单,不经过专业检验技术人员审核,那么,大家有没有认真考虑结果的准确性?


这张“直接出来的报告单”,临床大夫判断准确概率只有1/3!


那么,剩下的2/3错误概率,哪来的?


一张准确的报告单,来源于三部分:


1、患者标本留取准备与自身病理生理变化。

2、实验室全程操作,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3、检验项目对应相关临床疾病的解读。


绝大数临床大夫只能简单依据第三条进行诊断。对于这张报告单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检验人员。而实际上好多人忽视这一环,熟视无睹这一环。


第一条 患者标本留取准备与自身病理生理变化


患者采集标本前准备:患者生理性变化,对结果影响有多少?


患者采集标本前自身准备:在安静时结果怎样?剧烈运动时,哪些结果会显著升高?冷热水浴后,结果有什么变化?


临床药物众多,不同的临床用药后,对患者哪些结果产生影响?而饮食呢,食物千千万,采集前这个星期,一直暴饮暴食某种食物,对哪些结果产生影响?


患者自身疾病导致的溶血、黄疸、脂血、冷凝集、巨球蛋白血症等,会影响干扰哪些结果?


简单举个例子,溶血性贫血分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这样的患者标本,会对哪些结果产生影响?


首先说医院检验科,分临检、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室等等。


对于这份溶血标本,对于临检室血常规凝血等有哪些影响?对于生化室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等有哪些影响?对于免疫室乙肝丙肝梅毒艾滋有哪些影响?对于分子生物实验室检测项目有什么影响?


当对于临检室检测血常规,当出来的报告红细胞减少而血小板却增加1-2倍,临床大夫可曾考虑标本有溶血的可能?


当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PCR结果阴性,可曾想过溶血后的标本血红蛋白可通过抑制Taq DNA聚合酶活性或阻止聚合酶与靶DNA结合,而抑制PCR扩增[1]


再说患者结果生理性变化、非病理性变化、自身日间变化,白细胞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倍[2]。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量是白天的3倍。


等等,非常多,非常多。




第二条 实验室全程操作


分析前,经验娴熟的检验工作人员,会告知检验科不同项目标本采集注意事项。采集前,检验人员会告诉患者自身如何做好准备。采集时,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会懂得试管采血顺序以及标本送检时间等等。


看似简单,每步知识点很多,但是临床大夫对分析前的知识点都懂吗?比如说:血氨,采血后有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危急值,检查一个就是危急值,检验科复查没问题,结果相符,但是临床患者并没有肝性脑病的症状,怎么回事?后来追踪发现,送检时间远远超过半个小时,但是每个临床大夫都知道吗?


分析中,这个技术含量更高。结果全都异常升高或降低,这批结果就能直接审核吗?这样的结果发出来对吗?这样的结果大概率错误报告。


首先,临床大夫对检验科室内质控知之甚少,更不用说Levey-Jennings质控以及Westgard质控对应的质控规则。


再就是质控频次和质控品位置,大家都知道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控,但是真正的分析中质控,到底如何去做?是一个标本跟一个质控?还是一批标本跟一个质控?简单说,在分析中有一批不连续的1000个标本,那分析中的质控在哪个位置做?如果在第1000个标本做,如果失控,所有该项目重新复查,试剂大量浪费和报告时限可面临严重超时。如果在测试第一个标本过程中做,那么在剩下999个标本分析中质控如何保障?


简单一个例子,在样本针吸取第2个标本,吸取一个血凝块,堵塞样本针,那么剩余这999个标本结果可能全部失控。尽管分析前质控很好,在分析中第1个标本质控很好,但是剩余的999个标本处于失控状态。分析中随机性失控原因很多,样本针故障、试剂针故障、注射器渗漏、灯泡老化引起光量值变化、电机故障、稳压器故障引起电压变化、实验室温度或湿度失控等等。而现实是,多数实验室仅仅做到分析前质控,分析中的质控只是象征性做做而已,而不是一标本一质控。那么临床大夫听这些一头雾水。


分析后,结果如何进行审核?闭眼,点击审核就可以了?分析前、分析中没有失控,就可以点击审核了?审核,需要经验的积累。现在大型医院正在推进的检验报告单自动审核,美国爱荷华州大学医院,2013年检验报告自动审核通过率99.5%,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能100%取代人工审核。


那么超过自动审核范围的0.5%,作为一位检验人员是否真正具备这个审核能力呢?这个0.5%,对于检验人员检验知识储备审核经验等,要求非常高。那么这0.5%报告,我们审核标准是什么?依据在哪?对于可能的干扰,我们是否具备相关的复核检验手段?比如实验痕迹分析,判断反应过程,如血常规的直方图和散点图,生化反应曲线等等,这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证据。有了证据,找到原因,并没有结束,但最终我们还要审核,发布报告。


针对不同干扰原因,是否具有相应复核检验手段?在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做生化项目检测,而生化检测多要求合适的酸碱度环境,那么免疫球蛋白在血糖等项目检测过程中发生沉淀,可引起生化反应曲线改变,影响检测结果,那么我们是否具有合适的检验手段去复核结果?我们是否具备去除高球蛋白引起的基质效应能力?类似的,我们是否具备去除脂血引起的基质效应能力?我们是否具备去除黄疸引起的基质效应能力?等等。




第三条 检验项目对应相关疾病解读


这要求检验人员,既要懂检验项目本身,还要懂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结合患者病情。只有三管齐下,才有可能做出合理解读。现在临床科室越来细化,变成专业科室,对具体某项异常指标临床大夫好多时候并不懂,需要咨询检验科。


检验人员价值体现,不是外行对你的断定,而是自我价值体现。你的含金量,是否足够高?高到照亮对方的眼睛,难道对方还会把你当沙子吗?


检验人员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检验实践能力,再提高在临床和患者的影响能力,谁说检验人员就没有价值?谁说检验人员就没有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邀请

原作者: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邹见刚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