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生的单位年度体检报告中,尿常规分析报告显示隐血和白细胞酯酶有“+”。咨询医生,建议他加做尿沉渣检查。对于李先生的困惑,大家在做尿液分析时是不是也有同感?那下面请跟随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尿沉渣吧! 尿沉渣是指尿液排出体外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有形成分。 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可以弥补因尿常规分析的不足而造成的漏诊,有“体外肾活检”之称。所以医生常常在开具尿液分析的时候,还会加开尿沉渣分析,进一步协助诊断和鉴别。 正常尿沉渣里的有形成分, 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 还可以见到少数透明管型及少数扁平上皮细胞、尿酸盐、磷酸盐及草酸盐等结晶。异常尿液里的有形成分 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白细胞 尿液中的白细胞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化脓性炎症、泌尿系统感染恢复期、前列腺疾病、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扁平上皮细胞 又称为鳞状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如大量增多或成群出现并伴有白细胞增多,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外,则表示泌尿道有炎性病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肾小管病变。急性肾小管损伤、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 大圆上皮细胞 又称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膀胱发生表浅炎症时多见。 尾形上皮细胞 又称中层移行上皮细胞,见于肾盂肾炎。
管型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是尿沉渣中对肾脏疾病很有诊断价值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透明管型 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孟肾炎,慢性肾炎等。 红细胞管型 属病理性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孟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狼疮肾炎,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及输血的溶血反应,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 白细胞管型 属病理性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是诊断肾孟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上皮细胞管型 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活动性病变。 颗粒管型 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意味着存在蛋白尿的同时,还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蜡样管型 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1)透明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和高热情况下,也可见透明管型。另外,服用利尿剂、两性霉素 B等药物,可使尿液透明管型增多。 (2)两性霉素 B、卡那霉素、铋剂、降钙素、吲哚美辛等可使颗粒管型增多。 (3)采尿后应尽快检测,放置时间过长,低张尿可出现溶血,高张尿红细胞形态可能发生变化。碱性尿则会导致血细胞和管型崩坏,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