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1930 年美国洛克菲勒研究院 AVERY 实验室的 Tillett 和 Fransic 发现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和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 C 多糖发生沉淀反应,后证实参与反应的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之为 C 反应蛋白。 CRP 基因位于 1 号染色体 q23,序列上高度保守,CRP 属于穿透素家族成员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为 115×10^3,由 5 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对称的环状五球体,中间环绕一孔型结构,其凹面含有配体结合位点,每个亚单位有 206 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3×10^3。 正常状态下,CRP 分子以五聚体形式存在,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也可分解为单体,从而引起某些免疫反应,但由于 CRP 单体存在于细胞膜而非血清中,故很难检测。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下,CRP 主要由肝脏生成,并可在其他组织局部,如神经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合成。CRP 在血中半衰期稳定,约 19 h,其浓度主要依赖于肝脏的生成量。 CRP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自身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CRP 与磷脂胆碱残基具有高度亲和力,并且可以和多种自身配体(如浆细胞脂蛋白、损伤细胞的细胞膜、小核糖体蛋白颗粒、调理素细胞等)或外来配体(如多聚糖、磷脂以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相结合。CRP 与这些配体结合后,被 C1q 识别,可以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但经典途径的激活仅限于其初级阶段,即产生调理素 C1~C4,几乎不能激活晚期补体蛋白 C5~C9,因此不激活 C5~C9 膜攻击复合体的强烈促炎作用,限制补体激活晚期炎症反应的发展及强度,同时 CRP 还能通过 H 因子的介导抑制补体激活替代途径及 MBL 途径。可以看出:一方面CRP 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CRP 对补体激活后的炎症反应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具有限制作用。
传统的 CRP 测定方法有多种,如免疫沉淀法、免疫浊度法、标记免疫法等,其中以免疫浊度法最常用。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血清 CRP<2 mg/L,儿童和正常成年人血清中 CRP≤10 mg/L。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妊娠等因素均可能影响 CRP 的水平,CRP 基因选择性多态性也可以影响其在健康人群中的水平。 超敏 C 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e-CRP,hs-CRP)与普通 CRP 属同一种蛋白,只是由于其测定方法更敏感而得名。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测定 CRP 时,检测的线性范围一般为 3~200 mg/L,因检测方法缺乏足够的敏感性,无法测出血液中含量更低的 CRP。早期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hs-CRP,近年来相继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投射比浊法、免疫发光法等技术使检测的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检测低限延伸为 0.005~0.10 mg/L,使得低浓度 CRP(如 0.15~10 mg/L)的测定更加准确。但是,不同方法测定的 hs-CRP 结果会有一定差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都已制定了相关参考标准,为 hs-CRP 的测定提供参考。由此可见,hs-CRP 和 CRP 实际上测定的都是 C 反应蛋白,只是测定方法、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可测定的线性范围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