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试剂盒专利转化1200万 5位检验人获48万现金奖励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科研处发布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公示。 该院胡豫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基于ARMS-PCR法检测遗传性易栓症常见突变位点的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发明专利成功转让,转化收入达1200万元,第一笔费用60万元已于2025年2月到账。 根据《协和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团队5名成果完成人共获得现金奖励48万元,其中胡豫教授作为成果完成人获得28.8万元,现金奖励拟发放时间为2025年10月。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官网信息显示: 该专利发明人为胡豫/邓君/唐亮/丁雅洁/梅恒,专利提供了一种基于ARMSPCR法检测遗传性易栓症常见突变位点的引物探针组合及试剂盒,属于生物检测鉴定技术领域。 本发明中的引物探针组合序列,如SEQ ID NO.1~SEQIDNO.34所示,可检测PROC、PROS1、F5、THBD、SERPINC1五种基因的11个常见突变位点。 使用该引物探针组合制成的试剂盒操作简便,可在医院及检测中心广泛开展,并可在23小时内快速出具报告,所针对的11个突变位点可直接用于遗传性易栓症的诊断,也可以作为临床各类血栓风险评分的补充。本发明中的方法明显优于二代测序法、多态性位点或者风险预测法等其他方案,因此可更好的适用于临床。 该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胡豫教授,是我国血液疾病治疗领域的代表学者。他不仅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方面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分法”,还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针清除癌细胞”的创新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胡豫教授牵头的“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项目更是将我国血栓病的分子诊断率从0提高到了40%,并在2018年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根据此前公告,该成果是以普通转让的方式,拟以1200万元交易价格,转让给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 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持续发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那么何为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持续发力,在疾病诊治技术方向逐渐形成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并转化落地,全国医疗领域正掀起一轮创新转化的研究潮流。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强调“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体路径包括“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方式”“探索对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创新资源协同配置”等。 以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例,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我国创新药械早期研发实现产业化、资本化的“命门”所在,更是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激励机制突破口,也是“专利养医”的一种体现。 相信在全国医工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涌现,助力我国成为世界医学科技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