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血栓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小博士 2025-9-25 11:14 AM 15人围观 国际会议

血栓四项是指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M)。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凝血、纤溶及血管内皮系统的早期变化,对血栓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参考范围 :<4.08ng/mL


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ATⅢ)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反映凝血酶水平,是凝血系统激活的标志物。其半衰期为3~15min。

临床意义

①TAT持续升高,提示凝血酶显著增加、高凝状态、血栓高负荷;

②抗凝治疗时,TAT降低说明治疗有效,血栓复发风险降低;

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血浆TAT显著升高,持续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④深静脉血栓或是肺栓塞时TAT显著升高。


TM–血栓调节蛋白

参考范围 :3.82-13.35TU/mL      


血栓调节蛋白(TM)TM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是凝血酶的受体与辅因子,是蛋白C的主要激活物。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TM的表达、分泌异常以及释放入血,从而引起TM含量变化,因此TM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其半衰期为9~19h。

临床意义

①TM升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多见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时;

②TM血浆浓度增高,提示蛋白C系统的活化及抗凝能力减弱。


PIC—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参考范围 :<0.85ug/mL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是纤溶酶与α2-抗纤溶酶以1:1比例结合形成的稳定复合物,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α2-抗纤溶酶(α2-AP)是血液中主要的纤溶酶抑制剂,通过与纤溶酶的丝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中和纤溶酶的蛋白水解活性,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该复合物的形成不仅反映了纤溶系统的激活状态,还可用于监测纤溶亢进、血栓性疾病及术后出血风险。其半衰期为6h。

临床意义

①PIC水平升高表示体内纤溶酶生成增加,提示纤溶系统被激活。这在某些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等情况下常见。

②PIC水平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抗纤溶治疗的效果。

③疾病监测:在某些纤溶功能障碍的患者中,PIC水平的监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④风湿性疾病PIC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PIC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

健康男性<17.13ng/mL

健康女性<10.52ng/mL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该指标既是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反映PAI-1浓度),又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分别与PIC及TM联合反映内皮系统和纤溶系统紊乱情况,提示了疾病归转。


血栓四项临床意义


适合人群:

1、 血栓家族史、高龄、一年内手术史、孕产妇、基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久坐、久卧等人群;

2、 高龄、高危血栓风险患者术前评估;

3、 手术患者术后血栓风险监测;

4、 凝血激活异常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后2-3天复查,评估抗凝药物疗效;

5、 当进入抗凝、溶栓治疗时,监测溶栓疗效,预后随访评估血栓复发风险。

来源: 检验星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