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426例确诊, 三甲医院要求“应检尽检” 9月21日,广东省疾控局通报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通报显示2025年9月14日0时至9月20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42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 此次通报的2426例基孔肯雅热新增病例中,有2238例都分布在江门市。据公众号“江门发布”消息,9月19日,根据《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当前江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江门市政府决定启动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另外,在9月19日,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发布《关于配合做好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的倡议书》,要求广大市民配合做到“应检尽检”“逢热必检”“逢疑必检”“愿检尽检”。 1.“应检尽检”:如您和您的家人在已经发生疫情或存在传播风险的村(社区)内有旅居史的,已经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的,请务必配合完成采样检测。 2.“逢热必检”:所有因发热至我院就诊的患者,均需接受核酸检测。 3.“逢疑必检”:如已出现关节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可疑症状的来院就诊患者,或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旅居史者,或其居住、工作场所周边有本病发生的人员,请积极配合采样检测。 4.“愿检尽检”:鼓励有疑虑的市民,特别是有相关症状或流行病学史的自愿检测人员,可到我院指定采样点进行检测。 《倡议书》中明确,核酸检测费用由医保或公共财政承担,市民无需承担额外费用。 国家发文部署、多地开展核酸检测, 检验人工作量会增加吗?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与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详细制定了基孔肯雅热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而就在诊疗方案印发的前两日,也就是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对疫情防控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并提高“早发现”能力。 并且在7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就曾发布紧急通知,鉴于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升级,宣布面向全国实验室增开一次“新发再发经血传播蚊媒病原体监测以及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离不开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等,均为基孔肯雅热的重要诊断方法。 当前基孔肯雅热疫情虽已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9月至10月广东仍然处于蚊媒活跃期,且假期将近,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大,加上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持续增加,检验人自然可能会需要参与到诊断工作之中。 另外在8月底9月初,广东省和湖北省也有多地发布了关于开展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免费检测的相关通知。因此各地检验人担忧自己的工作量是否会增加,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各位检验人无需因核酸检测的普遍开展而太过的焦虑。检测的核心目的是及时发现感染者,以便进行医疗干预和疫情监测,工作量可能有一时的增加,但基本上是短期且在能力范围内的。 关于基孔肯雅热,这些内容检验人需要了解 在国家最新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中,有多项内容与我们检验人的工作密切相关,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新生儿感染血小板减少较常见。 2.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可升高。 3.脑脊液检查:并发脑膜脑炎时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 2.病毒分离:采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3.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于发病3~4天可检出,5天后阳性率增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因IgM抗体在潜伏期和发病早期阳性率低,阴性不能排除感染。IgG抗体于发病后第5~8天可检出,可持续数年。 (三)影像学检查。 可见关节滑膜炎、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腱鞘炎等改变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发热、关节痛或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相关疾病鉴别,关节疼痛和僵硬持续时间长者要与其他慢性关节炎鉴别。 (一)登革热。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类似,较难鉴别,且可存在合并感染的情况。登革热发热多为中高热,持续时间更长,肌肉痛、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便秘等)更明显,有出血倾向,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明显,红细胞压积、ALT或AST常增高,重症较基孔肯雅热多见,可出现休克、脑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基孔肯雅热多为中低热,关节疼痛明显,可为首发症状,多累及远端小关节,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基本正常,重症少见。需核酸检测鉴别。在登革热流行高风险区,建议也对登革热进行检测。 (二)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类似,亦表现为中低热,可伴皮疹、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结膜炎,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小头畸形。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明显。需核酸检测鉴别。 (三)传染性红斑。 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儿童感染可表现为持续中高热,常合并皮疹,皮疹为多形性、多部位分布,典型表现为面颊部红斑样皮疹伴有口周苍白圈,称之为“掌击脸”,也可出现受累关节部位红斑、关节痛,常见外周血红细胞下降。核酸及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其他。 本病还需与疟疾、其他甲病毒感染、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