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推广国内检验医学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号特开辟【期刊导读】专栏,选取国内外检验期刊优秀论文,简化、精炼期刊文章内容,期待能为大家带来更好更方便的阅读体验。 本期文章引用格式: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临床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流程指南(2025版)[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5,48(09):1117-1124. 本文由《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检验医学新媒体共同发布。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是临床诊断梅毒的主要依据。 目前,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临床医生常根据自己的偏好或实验室现有检测试剂选择不同检测流程,甚至只依赖一种血清学试验方法,使得梅毒的漏检和误诊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梅毒的规范化诊疗和防控,也给就诊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为此,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研讨,结合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特点,在详细解读各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和检测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临床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流程指南(2025版)》。以下为10条推荐意见: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包括两大类型: (1)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NTT),检测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简称梅毒非特异性抗体)。NTT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梅毒实验室诊断的唯一血清学试验 ,检测方法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等,其原理基本相同,即抗原为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当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脂质抗原的抗体相互作用时出现凝集反应。 (2)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TT),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简称梅毒特异性抗体)。TT是检测宿主中的抗梅毒螺旋体免疫球蛋白G(IgG)和/或免疫球蛋白M(IgM)类抗体等,所用的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类:(1)完整的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悬液,如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2)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超声处理后的可溶性蛋白,如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3)梅毒螺旋体膜蛋白,如TpN15、TpN17、TpN47、Tp0453、Tp92、Tp0971和TpF1等重组蛋白及其组合谱,常用的方法有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试验( Tp-CI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IA)和梅毒螺旋体免疫层析试验(Tp-GICA)等。 从技术层面考虑,不同类型的血清学检测项目,或者同一检测原理的不同试剂,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鉴于采用单一血清学试验用于梅毒检测时均存在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局限性,因此需要1种以上的血清学试验组合以完成梅毒检测流程。即以一种血清学试验方法做初筛,另外一种血清学试验方法进行验证,这种组合而成的实验检测流程也称为实验诊断程序 。 本指南重点介绍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以及其他血清学检测流程。 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 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是以NTT作为初筛试验,出现阳性反应再用TT进行验证(图1)。NTT操作简便,且价格低廉,早期被国内外各种指南广泛推荐。 但如前所述,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极早期梅毒患者的敏感度较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低,其结果为阴性时通常不会进行确认性TT检测,因此可造成漏诊。且NTT易出现前带现象和生物学假阳性结果,因此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 图1 梅毒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 注: a临床高度怀疑一期梅毒,可行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如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兔感染试验等),并随访 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高通量TT的普及,以TT方法作为初筛的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采用某种TT方法作为初筛,结果阳性者再以NTT作为验证试验,当初筛和验证试验检测结果不一致时,进一步采取另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包被抗原的TT进行验证(图2)。该方案2020年被纳入我国推荐的检测方案之一。 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比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更灵敏和特异。与手工操作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不同,目前的TT方法中的Tp-CIA和Tp-EIA可以实现自动化高通量检测,缩短检验时间,并减少劳动力成本,因此更适合在样本量大的实验室作为初筛试验。而纯手工操作但特异度好的检测方法(如TPPA)通常需要人工判读结果,其敏感度低于Tp-CIA,因此更适合作为验证试验 。 图2 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 注: a临床高度怀疑一期梅毒,可行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如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兔感染试验等),并随访。 b随访1、4、6周后(询问病史为既往感染者可不用随访),再次采样,若TT/NTT均阴性,可排除梅毒诊断;若TT/NTT均阳性,则支持梅毒诊断;若TT阳性和NTT阴性,可能为梅毒既往感染,但不能排除现症梅毒。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将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免疫印迹等作为补充试验。Tp-CIA为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试验;Tp-EIA为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PA为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T为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NTT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 单独NTT或TT阳性后再进行验证试验,可能对患者的梅毒螺旋体感染状态出现误判或延迟判断。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是将两类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同时应用于梅毒筛查(图3),此检测策略也是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国健康保护局,以及我国学者推荐的方案之一 。 由于同时进行两种类型的梅毒的血清学试验,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不易遗漏早期的梅毒,包括新出现的硬下疳或与梅毒患者接触的病例,且有利于进行患者感染状态的评估,及早开始治疗,利于梅毒的防治。 目前国内尚无可用于临床的TT和NTT联合检测试剂,开发TT和NTT联合检测试剂可能是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研发的新方向。 图3 梅毒的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 注: a临床高度怀疑一期梅毒,可行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如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兔感染试验等),并随访。 b随访1、4、6周后(询问病史为既往感染者可不用随访),再次采样,若TT/NTT均阴性,可排除梅毒诊断;若TT/NTT均阳性,则支持梅毒诊断;若TT阳性和NTT阴性,可能为梅毒既往感染,但不能排除现症梅毒。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将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免疫印迹等作为补充试验 其他血清学检测流程 T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NTT。在排除了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假阳性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患者,其梅毒特异性抗体一定阳性;而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患者,其梅毒非特异性抗体不一定阳性。 因此,Tong等认为若仅针对梅毒诊断而言,在逆向诊断程序中,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初筛后,可能不必再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做验证,并于2014年提出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以前也称为第3种血清学检测流程,鉴于引入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故称为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以TT作为初筛,阳性标本再用另一种TT进行验证( 图4)。与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将NTT纳入梅毒检测流程中。目前,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已经被2014年以后的欧洲指南以及2015年加拿大公共卫生实验室指南所推荐。 在一项梅毒较低患病率(1.4%)的119 891例大样本的梅毒检测试验中,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与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中仅有5例结果判断不同,一致率近100%。Li等的研究也证实无论是选用Tp-EIA还是Tp-CIA作为初筛方法,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与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的一致率都超过90%。Tong等在较高患病率(11%)的就诊者研究中,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与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99%。因此,无论在高患病率或低患病率人群中,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与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都具有高度一致的诊断效能 。 Qiu等采用构建的Boson Tp-CIA与TPP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一致性为99.59%,进一步提示在患者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史明确的前提下,可以仅采用Tp-CIA的结果诊断梅毒并进行临床治疗,即简易检测流程( 图5B )。在简易检测流程中,梅毒特异性抗体处于灰区或低滴度抗体水平的可疑标本,建议采用同等敏感度或更高敏感度的另一种不同原理的梅毒特异性抗体试剂作为验证 。 梅毒实验室检测展望 为了促进梅毒的防控,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最终消除人类梅毒螺旋体感染,在梅毒实验室检查方向期待有突破性成果的临床应用: (1)研发应用TT和NTT联合检测试剂 梅毒的双检血清学检测流程能减少传统血清学检测流程、逆向血清学检测流程或第4种血清学检测流程等因首次筛查方式的假阴性结果造成的漏诊,同时能第一时间明确患者的疾病状态,最大限度地检出各期梅毒病例,确保敏感度和特异度,是理想的梅毒检测策略。研发TT和NTT联合检测试剂能有效地降低工作量,助力梅毒的防控工作 。 (2)研发更灵敏的检测方法缩短窗口期 梅毒螺旋体IgM和IgG抗体分别于感染后2周和4周左右产生,梅毒非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感染后5~7周产生。抗原作为病原体自身的成分,在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即可出现,不受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开展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原谱研究,有望缩短检测的窗口期 。此外,梅毒螺旋体的核酸检测方法正处于深入研究阶段,期待早日应用于临床,有望缩短检测窗口期。梅毒螺旋体体外细胞系培养的进展,也为其向临床应用迈进了重要一步。 (3)寻找疗效监测和活动性判断指标 明确患者的传染性,隐性梅毒患者无自觉症状,处于临床静止期,但仍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胎儿或他人,是重要的传染源。面对大量的隐性梅毒、梅毒治疗后血清阳性患者(包括血清固定患者),寻找准确的疗效和活动性判断指标,明确患者的传染性,将为精准防控奠定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