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医保局发布《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公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首轮动态调整方案的通知》。 其主要内容为,提高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设备物耗为主的项目价格,共调整267项医疗服务价格,其中涉及60项检验项目价格调整。 通知要求在杭省级公立医院按以上规定执行,其他省级公立医院按照属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执行。各设区市医保局根据当地医疗水平、经济状况等情况,在调价总量范围内按规则形成辖区内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相关项目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在杭省级公立医院相应项目价格,各设区市首轮动态调整方案按重要事项报告制度报省医保局。 通知自2025年10月15日起执行,适用对象为在杭省级公立医院。 本次检验项目价格调整涵盖常规生化、免疫、分子诊断等领域,其调价趋势与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体现出三大特点:
如肺癌七种自身抗体检测(379元)、基因表达水平对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判断(360元)、丙型肝炎RNA测定(59.6元),以及环孢霉素A血药浓度测定(178元)等项目,均因技术复杂、临床价值高而定价较高。
如血清转铁蛋白测定(7.2元)、β2微球蛋白测定(18元)等项目,因设备依赖度高、物耗占比大,价格理性回落。
最典型的是“乙肝三系检查”打包价67.5元,较原先单项检测总和下降32%,从机制上减少不合理拆分检验行为。 通常情况下,一个医学检验项目的收费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耗材成本、操作难度、时间消耗、人力需求、设备维护费用、仪器折旧等。在这些因素都能够明确的情况下,收费标准的设定相对较为直接。 另外,由于市场上商品化的试剂盒种类较为有限,且质量良莠不齐,各实验室在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操作流程、耗材消耗、人力成本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差异,进一步导致了检验项目的成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检验项目的成本还与样本量多少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样本量越大,单位成本相对越低。 浙江省作为全国标杆省份,早在2013年,就率先实施检验项目不区分方法的收费下降行为。现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检验调价,这为全国医疗机构和检验科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