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珍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一、前言 急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由苛养菌导致的感染病例则较为少见 [1]。本文报道一例由嗜沫凝聚杆菌(Aggregatibacter aphrophilus)引发的急性泪囊炎病例,通过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紧密协作,明确病原菌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为少见菌眼部感染的诊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经过 患者女,52 岁,因 “左眼泪囊区红肿、溢泪伴分泌物 6 天”,于 2025 年 7 月 11 日由门诊以 “左眼急性泪囊炎” 收入院。患者自诉 6 天前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眼泪囊区红肿、触痛、溢泪,伴黄色分泌物。患者无高热、畏寒、淋巴结肿大,无视力下降,无破溃流脓,无外伤及头痛等症状。曾至我院门诊就诊,予泪道冲洗检查,提示:上下泪道冲洗液原冲原返(即冲洗液从原泪点反流)。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马应龙八宝眼膏点左眼,用药后未见明显好转。 入院查体:左眼视力 0.6,泪囊区红肿、压痛,皮肤表面已破溃,可见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均红肿,睑、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清。诊断为左眼急性泪囊炎。为控制感染进展,7 月 11 日 10 时行左眼泪囊切开引流术,术中同步采集泪囊引流物送检验科细菌室进行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术中患者无心悸、胸闷和气短等症状,术程顺利,术毕安返病房。 术后抗炎治疗方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眼,每日 2 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左眼,每日 2 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左眼,每日 4 次);另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抗炎。 7 月 11 日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 8.2×10⁹/L,中性粒细胞计数 5.92×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2.3%,CRP 34.19↑。泪囊引流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提示:可见大量白细胞,且白细胞内查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图 1)。 图1 革兰氏染色镜检 次日,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中均培养出大量灰白色、不透明菌落。为明确菌种,实验室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并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进一步验证,最终确定病原菌为嗜沫凝聚杆菌(图 2)。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45 文件推荐该细菌的药敏实验方法为微量肉汤稀释法,培养基为补充 2.5-5% 裂解马血的阳离子调节 M-H 肉汤,或 HTM 肉汤。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本实验室仅采用了 KB 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仅供临床参考。结果显示,头孢曲松抑菌圈直径为 31mm,左氧氟沙星 34mm,红霉素 20mm。 图2 血平板培养菌落形态 三、案例分析 嗜沫凝聚杆菌(Aggregatibacter aphrophilus)属于凝聚杆菌属、巴斯德氏菌科(Pasteurellaceae),是一种革兰阴性苛养菌。该细菌营养要求较高,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及 5% CO₂环境中可生长。作为 HACEK 家族〔H 代表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A 代表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C 代表心杆菌属(Cardiobacterium)、E 代表艾肯菌属(Eikenella)、K 代表金氏菌属(Kingella)〕中的一员,该菌是人体口腔正常定植菌,一般不引起侵袭性感染。在特定条件下(如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其可能成为机会致病菌,引发多种感染。由该菌引起的眼部感染病例报告较少,该患者曾患乳腺恶性肿瘤,怀疑本次感染与其免疫力降低相关。 研究显示,该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高 [2]。结合患者病情及药敏实验结果,临床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妥布霉素联合治疗。术后第 2 天,左眼泪囊区红肿较前明显好转,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遂更换引流条并换药。经规范治疗后,患者眼部感染症状逐渐减轻,泪囊区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引流条及缝线均在位。7 月 21 日,医生为患者拆除缝线,次日患者顺利出院。 四、总结 本例嗜沫凝聚杆菌致急性泪囊炎病例,展现了检验与临床协作在少见菌感染诊疗中的重要性。通过精准病原菌鉴定与针对性治疗,成功控制感染,为类似病例的诊疗提供了实践参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少见菌感染的临床监测与实验室诊断能力,助力提升眼部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Microbiologic spectrum of acute and chronic dacryocystitis [2]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HACEK Organis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