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检验报告上的一个个数据,原本是医生诊断病情的科学依据,却成为不法分子骗取医保基金的“数字游戏”。 又有多家检验科被点名通报、罚款、停保 检验科因伪造变造资料诱导住院被罚 8月31日,大同古城仲泰**医院有限公司涉嫌伪造变造资料诱导住院,被大同市医疗保障局作出处罚。责令退回医保基金1495.19元,处违法金额二倍2990.38元罚款,并责令该医院暂停相关责任部门(检验科)6个月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医药服务。 检验科因串换收费、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被处罚 8月21日,据浙江政务服务网通报:2021年5月至2025年5月期间,当事人龙港**医院有限公司实施了串换收费、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的违法行为,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574868.55元;虚构服务项目骗取医疗保障基金1498.37元。 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处罚款人民币577865.29元; 2、责令暂停检验科6个月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医药服务。 国家医保局频频通报 近百位医务人员被逮捕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持续推进医保基金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检验科成为医保违规行为的“重灾区”。 除上述案例外,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及各地医保局频繁通报多起案例,剖析检验科违规行为特征、法律后果及行业警示意义。从虚构检验项目、伪造检验报告,到篡改数据骗取医保基金,多起典型案例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检验科存在系统性造假行为,严重损害患者权益、浪费医保资源。 湖北省医疗保障局曝光台2024年第三期曝光典型案例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更多) 黄冈市武穴****医院。经调查,该院存在涉嫌虚构医药服务项目:2022年至2023年期间,在检验人员从未到岗、未操作过检验设备的情况下,多人仿签冒用医师签名出具检验报告;多份病历超声医学影像与时间不符,报告结果高度雷同。 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黄冈市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处理如下:一是解除医保协议;二是启动行政处罚程序、追回医保基金;三是由公安、卫健、医保组成专案组进一步查处。 黄冈市蕲春**医院。经调查,该院存在:一是涉嫌伪造医学文书。2022年-2023年期间,该院篡改超声影像报告、心电图报告、DR报告,存在部分患者超声检查报告单出具时间与影像图片上显示的时间不一致、报告单检查部位与影像图片显示部位不一致问题,涉及17人次。二是串换诊疗项目。将“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活性测定”串换为“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将腺苷脱氨酶测定“酶法试剂”串换为“仪器法”套高收费,涉及3529人次。 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黄冈市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处理如下:一是中止医保协议;二是启动行政处罚程序、追回医保基金;三是移交公安等部门进一步查处。 湖北省医疗保障局警示:在大数据面前,所有的不法行为都将永远存档,任何欺诈骗保行为都无所遁形。全省各级医保部门将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四川达州“3.01”千万医保诈骗案 2021年,四川达州宣汉县**医院医保诈骗案曝光!这起案件涉及47名犯罪嫌疑人、骗取医保基金超千万元。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更多) 据悉,该院设立市场部、医生办、护理部、检验科等八个部门,形成从拉客入院到伪造病历的完整产业链。业务员以“免费体检”“住院包接送”为诱饵,将中老年患者诱骗至医院;医生根据患者医保类型量身定制“诊疗套餐”;护理部则批量复制粘贴体温、血压等护理记录;连超声影像都实行“模板化”操作,不同患者的检查图片只需更换姓名即可重复使用。 在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检验科成为数据造假的“关键枢纽”。当患者实际白细胞数值正常时,检验员可直接在系统中篡改为炎症标准;当患者未做C-反应蛋白检测时,报告单上仍会出现伪造的阳性结果。 2021年3月1日,达州警方突袭涉案医院,查获未删除的11份伪造血液报告、4000余份空白病历模板及140万元涉案资金。经查实,该院通过虚构住院、篡改检验数据、伪造医疗文书等手段,在三年间骗取医保基金1100万元,涉及四川、重庆、贵州等五省市5059名患者。部分患者因过度治疗导致肝肾功能受损,更多人则在不知情中被反复“住院”22次,个人医保账户被悄然掏空。 案件侦破后,公安机关抓获包括医院院长在内的犯罪嫌疑人47名。司法机关对王某才等主犯以诈骗罪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涉案医保资金全额追缴,医院被吊销执业资格。 检验科的这些“高压线”,万万不能碰! 近些年各行各业的监督检查趋势大部分都是在打假,但在医疗领域打假却是很困难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务工作人员通过忽视、隐瞒、欺骗、虚构等手段欺诈就诊患者,通过增加各种检验检查项目或诊断诊疗行为来提高医院的收入、增加自己的绩效,这在医疗行业里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而涉及检验科的“勾结”基本上就是临床医生和检验科配合出示虚假报告,这种行为一般都是在院领导或明或暗的支持或同意下才进行的。而通过这种方式谋取到的收入基本分为两类:1.给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出具他想要的检验报告,获得相应的费用收入;2.修改患者的检验报告, “虚构、加重”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更多的诊疗行为,谋取利润。 下面笔者就举几个常见的“造假”例子做下解释,希望各位检验同仁能够提高警惕、不蹚浑水: 1、前列腺常规检查 这类报告通常在白细胞上作假,初诊时把白细胞报的高一点,欺骗病人说有前列腺炎,让病人进行更多的治疗和药物消费。再在复诊时把白细胞报低一点,让患者感觉治疗有效果,鼓励患者继续治疗或停止诊疗行为,完成违法“盈利”。 2、白带常规检查 这类报告通常是在清洁度和白细胞上作假。初诊时把清洁度、白细胞报的高一点,好欺骗病人说有阴道炎,引导病人进行治疗消费。 但如果病人是要做人流手术之类的,操作过程就相反了,即使病人身体状况存在问题,也要报告正常,因为如果报告不正常,就需要先进行消炎治疗再进行手术。而这些医生往往会担心病人去大医院进行治疗,容易造成病源流失,于是希望当天就能完成手术,所以需要检验科配合把报告做成正常的。 另外也有更恶劣的造假行为,就是病人并没有霉菌等情况,也要报告霉菌阳性等,引导病人进行多余的诊疗行为,完成盈利。 3、精液常规检查 这类报告通常是在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上作假,初诊时把这两个指标做低,好欺骗病人说精液有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复诊时,再把这两个指标稍稍做高一些,说明治疗有效果,欺骗患者继续治疗,完成非法盈利。 另外,也有在液化状态这个指标上作假的,把液化故意报告成不液化,引导患者进行无关治疗。 4、小便常规检查 这类报告通常也是在白细胞上做假,初诊时,白细胞报告有问题,欺骗病人说有尿道炎。另外也有在亚硝酸盐、红细胞、粘液丝上作假的。 5、性病类检查 这类报告通常是把单纯疱疹病毒(HSV)检测、衣原体(CT)检测、支原体(UU)培养、淋球菌涂片(NG)、真菌涂片(FV)等阴性指标报告为阳性。这类情况相比上述其他情况,可谓是十分恶劣,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会让患者的精神承受极大的压力! 检验报告单上寥寥数字的篡改,却让患者陷入经济损失与身体损害的双重困境,而这类令人痛心的情形,或许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持续上演。 前些年,不少公立医院还存在这种情况,但往往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给“熟人”办事。不少检验人因为抹不开面子,偷偷给熟人免费做检验检查,或者应熟人要求,修改熟人的检验报告。 随着公立医院管理的日趋严格,现在几乎没有公立医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敢承担这个责任了。身为检验人,以上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小编也希望各位同行不要去触碰不该触碰的“高压线”,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