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医务人员编制改革新变化!实行全员合同制,清退这类人员

归去来兮 2025-8-22 04:01 PM 24人围观 政策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体制内的工作就如同“铁饭碗”,一旦捧上,便意味着拥有了终身的保障与稳定的生活。无论是待遇优厚的公务员岗位,还是福利良好的事业单位编制,都备受求职者的青睐,成为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然而,2025年,体制内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曾经被视为坚不可摧的“铁饭碗”开始出现松动,甚至面临集体消失的局面。


公立医院取消行政编制


医务人员「去编化」真的来了


曾经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编制是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一旦入编,便仿佛拥有了稳定的职业保障,可以安心工作直至退休。


但如今,形势已然不同。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实施“瘦身”计划,新入职的医务人员不再拥有编制,而是采用合同制的用工形式。


在海南省人民政府早前发布的《关于印发海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了要「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并要求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管理。

图源: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全员聘用制,即按照实际的工作需要设定相应的岗位,然后医院聘用拥有相应技术的医务人员,即医院的所有员工,包括现存的编制内、编制外员工以及新进的员工均需要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用制管理;待遇上也按照聘用的岗位的等级进行管理。


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医务人员全员聘用制是公立医院去编制化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很多医务人员表示全员聘用制后,对职业稳定性感到焦虑,岗位如同私企职工一般,需要签订合同上班。而且,这种合同制的模式也使得医院在人员管理上更加灵活,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人员调整,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也更加严格。


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


公立医院“去编化”的十余年


实际上,推动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改革已有10余年的时间。


早在2011年,中央便确定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其中提到,公立医院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明确规定新设立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准确定行政级别。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宣告开启了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进程。意见中指出要建立聘用制管理,编内编外统筹考虑,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薪酬。

图源:国务院官网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点名全国各省共148家公立医院作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明确要求:「依法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重,提高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


可见,新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加医院办院的自主性。自此之后,全国各省都在积极跟进,特别是在试点医院全面开展了相应的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

但在2020年之后,去编制的浪潮似乎又慢了下来,甚至部分省份又开始强化编制的重要性。


2021年2月,国家卫健委公开表示「编制是事业单位统一的管理手段和重要资源,决定了事业单位法定用人规模以及附着在编制上的各种待遇。公立医院编制是稳定和吸引医务人员、保障公立医院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国家满足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制度保证。」

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2021年10月8日印发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不再强调去编制化,而是重新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随后,广东、青海等地在医改文件中也重申了这一观点。


不过,从去年开始,去编制的风好像又吹了回来,全国多地又有多项举措颁发。


2024年7月30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山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直接明确取缔编制、事转企的具体执行措施:根据政策要求,转制成企业的事业单位将收回所有事业编制,原工作人员也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并与新成立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正式成为企业工人,也就是合同工。转制后,企业要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妥善处理与工作人员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79家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并核销编制,但此次改制并未波及医疗机构。不过秉持着未雨绸缪的心态,还是有很多医务人员感到忧虑:虽然此次改制暂未波及医疗机构,但文件落款中「山东省医疗保障局」赫然在列。

·


医务人员该何去何从?


取消医务人员编制,无疑将对整个医疗行业及其从业者产生深远影响。


没有争议的,所有医务人员都只能更加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这将激励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最终惠及患者。


相应的,医务人员将不再受限于特定机构的“铁饭碗”,这有助于促进人才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自由流动。高水平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值得关注的是, 正如上述多项政策提出的,鼓励一视同仁、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等要点,取消编制意味着所有医务人员都将基于工作表现、专业技能和市场供需关系来确定薪酬,而非身份或编制。

在编制变革的浪潮中,编外人员群体也面临着重大调整。《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称,2025-2027年计划逐步清理约870万编外人员。


作为编制内的特殊群体,编外人员承担着大量基础性、辅助性的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编外人员数量逐渐膨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从财政负担角度来看,庞大的编外人员队伍无疑是一笔沉重的开支。缩减编外人员规模成为减轻财政负担的重要举措之一。


那么,被清理的编外人员将何去何从呢?


实际上,各地在推进清退工作时,并非简单地“一刀切”,而是采取了多种安置措施,尽可能减少对编外人员的冲击。有些地方采用“转岗不下岗”的政策,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方式,帮助编外人员实现平稳过渡。还有些地方为编外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包括职业培训、创业贷款、公益性岗位安置等。


当然,也有部分编外人员可能会面临解聘的情况。但在解聘过程中,各地都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给予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来源:财经三分钟、丁香人才、梅斯医学等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