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数据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样本特性等因素,检验数值可能出现偏差。此时,合理运用数值校正公式,能够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检测血小板的方法众多,包括血小板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显微镜法等。仪器法虽便捷,但易受干扰,当检测结果异常时,显微镜法复核必不可少。 1. 草酸铵计数法:作为WHO推荐的参考方法,它将血液按比例稀释后,在牛鲍计数板中显微镜下计数,再换算出血小板浓度。公式为:血小板数/L = 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数×10⁹/L。不过,该方法操作复杂、重复性欠佳,不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测,不同操作者间变异系数可达10% - 25% 。 2. 油镜估算法:在血涂片选取红细胞分布均匀区域,计数10个油镜视野下血小板总数,计算平均值,再乘以视野因子R(常见取值15或20)和10⁹ ,得出估算值。但血涂片质量不佳时,误差较大。 3. 血小板/红细胞比值法: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及对应血小板数,得到比值,乘以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红细胞总数,即为血小板估算值。研究表明,该法与仪器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 。 4. 高倍镜估算法:通过计数血涂片体尾交界处1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血小板个数,与仪器检测的血小板值相关性良好(R² = 0.9614),可辅助评估血小板数量。 5. 流式细胞术法:国际权威机构推荐的参考方法,利用荧光流式细胞仪和单通道孔径阻抗计数器确定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进而计算血小板计数,但因操作复杂、试剂昂贵,难以广泛应用。 1. 传统手工计数法: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血液,破坏红细胞后,在计数板计数,经公式换算白细胞数量:白细胞数/L =(N/4)×10×20×10⁶ = N/20×10⁹(N为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过高或过低时,可调整稀释倍数。但该方法受样本质量、计数分布等因素影响。 2. 高倍镜计数法: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按特定方式移动计数30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平均数,乘以2×10⁹/L,即可估算白细胞数量。 3. 有核红细胞增多时的校正:当外周血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影响白细胞计数时,可使用校正公式:校正后WBC = X×100/(100 + Y)(X为未校正白细胞计数,Y为100个白细胞中所见有核红细胞数)。 中、重度脂血标本会干扰血常规检测,尤其是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除血浆置换法外,可采用公式校正:先检测脂血标本原始值,离心后检测上层脂血血浆Hb,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校正值: - Hb校正值 = Hb校正前-(Hb脂血血浆-Hb脂血血浆×HCT校正前) - MCH校正值 = Hb校正值/RBC校正前 - MCHC校正值 = Hb校正值/HCT校正前 高血糖会影响血细胞计数仪对红细胞参数的测定,导致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假性升高,血细胞比容(HCT)偏高,MCHC偏低。可采用离心法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测定HCT,再根据公式MCV = HCT/RBC、MCHC = Hb/HCT,计算真实的红细胞参数值 。 这些数值校正公式是检验科的实用工具,掌握并合理运用它们,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检验数据,助力疾病的精准诊疗。检验工作者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校正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