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浅谈胃功能三项

归去来兮 2023-3-13 04:11 PM 637人围观 科普


胃功能三项包括: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胃功能三项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在对慢性胃病变进行胃镜检查前,可以将胃功能三项检验当成首选筛查方式,该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判断萎缩是否存在,及存在的部位和程度。

胃功能三项

胃蛋白酶原(PG)

胃蛋白酶原(PG)是胃的一种细胞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酶,分别为PG I和PG II。主要是由粘液细胞、胃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大部分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转化为胃蛋白酶,从而完成消化功能,仅1%的胃蛋白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因此,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靠指标。萎缩性胃炎时因为分泌能力的下降,PG分泌也下降,所以血清PG的下降可提示萎缩性胃炎的进展程度。


  • 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PGI主要是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会升高;如果胃酸分泌减少或者是胃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就会降低。


  • 胃蛋白酶原II(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PGII是跟胃底的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如果PGII的异常,主要体现胃底的细胞功能下降。

  • PGI和PGII的比值更有临床意义,它的比值和胃黏膜的萎缩进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

胃泌素(G-17)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空肠等处。人胰岛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它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而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 它是一种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检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一、PG:

PG I ≤ 70 ng/mL 且 PG I/PG II ≤ 3:

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可能原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特别注意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


PG I ≤ 70 ng/mL 且 PG I/PG II > 3:

胃蛋白酶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

可能原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的高风险。


PG I > 240 ng/mL 或 PG II > 20 ng/mL:

胃粘膜有破损,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或禁酒、两周后复查。

可能原因:PG II 较稳定,但胃粘膜受攻击或受破坏时活动期的 PGI会明显增加。HP 感染、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可致血清 PG I、PG II 增高。胃溃疡复发 PG II 增高明显,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PG I、PG II 增高明显。


G-17:

G-17≤1pmol/L:提示重度的胃窦粘膜萎缩风险或高酸;

G-17≥15pmol/L:提示胃体粘膜萎缩或胃窦增生的风险(需排除PPI等药物影响);

G-17在7~15pmol/L:提示非萎缩性胃炎。


应用:

早期初筛:高风险人群的胃部健康筛查;胃癌筛查。

辅助诊断,监测: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动态监测胃粘膜,辅助判断胃粘膜萎缩程度;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治愈情况;辅助评价幽门螺杆菌 Hp 根除治疗的疗效。

预后判断: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复发情况。



本文编辑:小薇


来源: 基层检验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