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四十年前的检验技术竞赛是什么样的?

归去来兮 2021-2-19 12:00 AM 889人围观 杂谈


如今各类检验技术竞赛可谓是百花齐放,你知道40年前举办的临床检验技术竞赛是什么样子的吗?原上海市江湾医院检验科主任 张业新 老先生用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带我们梦回80年代,那个检验医学方兴未艾的时代!

作者 | 张业新

原上海市江湾医院检验科主任



四十年前,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纷纷开展专业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以提高技术质量为前提,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学检验(俗称“化验”),属于配属科室,大多数医院仅有化验室,专业人员多为中专以下学历,各种检验项目也以纯手工操作为主,能找到的指导检验操作的专业书籍,也只有1953年上海宏文书局出版、蔡宏道主编的《实用临床检验学》上中下三册以及1960年代福州军区出版、朱忠勇主编的《临床医学检验》,各实验室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临床检验报告时常出现误差,令临床医生头痛不已。



1979年,成立于1954年的“上海市立医学化验所”得以恢复,并隶属于上海市卫生局,更名为“上海市医学化验所”,也即现在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的前身,业内简称“市医化”,区别于当时的“静安区医化”(静安区医学化验所)。


时任上海市医学化验所副所长的周之德教授,非常重视检验质量与规范操作,他主持了谷丙转氨酶检测规范化操作的研究,试图纠正业内普遍存在,吸取血清样本“一根吸管到底”的错误做法,以及将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统一到光电比色赖氏法,以减少生化检验的实验室误差。



也是这一时期,上海市医学化验所组织全市二十个区县的老一辈检验人,成立了检验学组,引入国际上通行的Westgard多规则控制方法,对人工血细胞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达到减少常规检测的实验室误差。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提升上海市各家医院的医学检验报告准确度,减少实验误差,1979年成立的上海市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医学检验专科分会,在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的指导下,会同上海市医学化验所,于1980年下半年,以Westgard多规则控制方法为统计评分工具,组织开展了题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检验学会检验技术竞赛”的上海市青年检验人员临床检验技术竞赛。


这次竞赛,先在各区县范围内进行初赛,那时候上海市有十区十县,各区县行政范围内的所有一二三级医院,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初赛,十个市区各自选出前2名,十个郊县各自选出前1名,共计30名选手,参加市里的决赛。


竞赛的内容是,现场进行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在显微镜下识别各种体液样本中的异常成分,依据操作规范、报告结果的格式以及准确度进行综合评分。对于参赛者来说,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1980年11月23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医学院(今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重庆南路西侧新落成的教学楼二楼,举行临床检验技术竞赛的决赛。


这一天,我作为宝山县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参加市里的决赛。


为了竞赛顺利进行,每位选手自带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检测工具。整个决赛过程,监考老师一对一,对操作规范进行现场评分,检测结果以手写报告单方式,当场交给监考老师,留作统计评分。


然后在监考老师的监督下,在十架置有体液样本的显微镜下,逐一识别镜下异常形态,并填写报告。


我在显微镜前仅停留了数分钟,便完成了体液异常形态辨识,第一个离开竞赛场所,来到教学楼外等候结果。


最后的数据统计,由现场的三十余名监考老师,借助小型计算器,人工计算完成。全场竞赛操作完成后,大约半个多小时出结果。


一位老师从楼梯上下来,在楼梯上叫我的名字,当得知我是来自宝山县的选手时,说了一句:“第一名怎么跑到郊区去了?”


接下来就是颁奖、新闻报道那些俗套了。


当天下午,所有参加这次竞赛活动的人员,移步北京西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颁奖仪式。为何说移步,那时没有专车一说,不论职位高低,均自行公共交通“转场”。


颁奖,以精神鼓励为主,只有一张手工写就的纸质“奖状”,毛笔字,行书遒劲,颇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


▲颁奖


▲参赛选手与专家合影

前排左起:1 薛德义(原静安区医化所所长) 2 李乃义(长征医院) 3 倪赞明(华山医院) 4 周之德(上海市临检中心) 5 马海龙 6 王勤富(原上海纺一医院) 7 不详 8 金大鸣(上海市临检中心)9 不祥


▲监考老师


晚上,上海电视台按惯例做了新闻报道,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多,参与此“事件”的人可能会看到。第二天早晨,复旦附中学校里的大喇叭,也“按惯例”播出收音机里的早新闻,家父的老同事在广播里听到我的名字,表示祝贺,尚未“拨乱反正”的家父扬眉吐气了一番。


回到单位,领导告诫:精神鼓励为主,不宜宣传,今后尚需努力学习。


宝山县卫生局团委书记,代表宝山县卫生局、工会、团委,送来精神鼓励,一支刻有表彰文字的永生牌铱金笔,微刻行书:“宝山县青年检验比武第一名......”洋洋洒洒40余字,寓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月余,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家住大八寺东薛家宅(宝山县境内,今大柏树钢市大楼位置),耳闻家乡的小医院有人获此殊荣,在当时各行各业技术大比武的氛围中,应该报道一下,医院领导准许采访。


数日之后,一篇题为《非科班出身获得上海市临床检验技术竞赛第一名》的“旧闻”报道,刊登在《解放日报市郊版》头版二条。至此方知“非科班”以及“尚需努力”的含义。



1981年,上海市医学会又举办了生化检验技术竞赛,竞赛内容,现场完成谷丙转氨酶标准曲线制作。那时候,还没有生化分析仪,完全手工操作,以721型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在对数纸上画出标准曲线,要求操作规范,样本取量精准,孵育时间及水浴箱温度控制精确。初赛又获宝山县第一名,由于决赛日期与其他日程冲突,不得已放弃参赛。


四十年前的竞赛,仍然历历在目,对比检验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见证了检验质量管理的起步与变迁,无法忘记老一辈检验人的付出与贡献。


结语


本文是个人视角下检验医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片段,照片中的老专家,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检验医学的拓荒者。感谢老一辈检验人对检验医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感谢老先生对我们检验医学新媒体的关注和支持!


来源: 检验医学 | 作者:张业新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