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洞见丨检验同仁,你/妳为什么不自信?

归去来兮 2020-9-24 04:30 PM 892人围观 杂谈


医学工作是针对人的的工作,交流是工作所必须。而各位检验亲,除了服务患者,还要面对各位临床同道。由此与临床医师、药师、其他辅助科室同仁进行横向沟通,在所难免。实际工作中,我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就是各位检验同道,在与临床以及其他专业科室同仁进行工作交流时,不太愿意、不太主动、不太乐于,甚至不太自信。我常常纳闷:“各位检验亲,你/妳为什么不自信?”



不自信、不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不确定性,导致从临床自身角度,进行结论性判断有挑战。要么在诊断初期,要么一些病例自始至终,其临床表现都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这样有迷惑性、挑战性的工作,对医学知识相对不足的检验人员来讲,敬而远之恐怕是自然的理性选择。“医生都搞不懂,我们哪里会晓得?


其次,医学检验是科学,其检查结果向检验医学诊断/结论的过度,客观上有难度。检验结果的正确,本身是概率。而检验结果对临床的预测,更是概率问题。比如阳性预测值PPV是95%,已经很好了,我们却常常不敢说肯定性结论。对于大型医院,5%(1-PPV95% = 5%)确实也不少。另外,习惯了客观思维、精确判断的实验室工作方式,有时很难理解、“运转”具有模糊性、主观性特征的临床思维。加上医学背景不足,大家连思维都裹足不前,自然闭口、噤若寒蝉。

第三是工作安排——实验室永远是辅助科室。辅助科室的业务安排、辅助地位,长期运转下去会导致实验室主体性缺失、主动性弱化。一方面是制度刚性,一方面是部分的专业特性——终极判断在临床。如此局面,谁还有自信、勇气、动力去主动呢?久而久之,自信都会受影响,遑论交流。还有具体安排。如果一个实验室内,主任医师躲着不去临床,却让主管技师去下病房......大家都懂得,相信只是个例奇葩,不必赘述!^_^

第四,可以广一点思考这个问题。学习起步时,国内医学高校专业的划分导致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不足、临床知识和实践都欠缺。现在改为4年制,更是釜底抽薪。实际工作中,各医疗机构院级的制度性弱点也导致工作后的交流、培训严重匮乏。而实验室管理层也往往忽略了这方面工作。尽管有种种提示,比如ISO 15189的要求等,实际局面依然苍白,深入交流近乎为零。其实,管理层的政策性调整,是关键性因素之一。这从仅有的做得很好的机构,可见一斑。这个政策性是综合性的保障,涉及时间安排、奖金、职称、轮转、培训等等一系列要素。实验室管理层对类似工作,目前在整体上,明显准备不足。

第五,也有个人的消极因素。“确实没兴趣!”“不赚那份钱,不操那份心!”当然也有天生就特别不自信的人,即便长缨在手,依然不敢去缚苍龙!

如果上述原因成立,那对应就是解决之道。


第一,医学自身的问题:我们永远受制于时代局限性,恐怕一时没有谁有良策来彻底改变局面。而具体机构临床自身的系统性模糊、甚至混乱......其实验室能力再强,帮助解决也是偶然的、随机的。这方面大家要现实,不可强求。当然,类似责任主要不在实验室。

第二,实验室工作者临床思维训练:这需要实验室会诊、咨询、交流的人员,转变观念,长期投入其中,不断模拟临床思维,并在临床思维运转过程中,凸显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实用和价值,逐渐适应、逐渐掌握、逐渐升华。

第三,合作模式——这一点改变起来很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可改变。我个人于此,只能空泛地强调,不同专业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但专业分工的等级性,有历史因素更有其必然性、还有制度性的刚性张力。不过,在承认难的前提下,这一点其实可以部分改变——我个人期待会诊/查房的制度性、常规性参与,诊断性报告/结论性报告的实际到位(类似病理学、影像学部分报告)。换句话说,实验室自身的实力到了差不多能与临床平等对话,甚至平起平坐的程度,才会有整体性的平等、尊严和正常的交流,才会有个体专业思考的舒展、交流的自信、参与的主动。但,何其难也!路,何其长也!远水近渴的赶脚。

第四,制度倒好判断——国内多种专业工作,都是行政主导。行政的特点是刚性、命令式。所以,制度到位,一夜之间就会千树万树梨花开。反之不到位,春风不度玉门关,只能继续等待。大学教育中医学检验专业的名称、教学,这里不展开了,太遥远缥缈。而医疗机构院级的制度性安排,也有待卫计委的具体指示。顶层完全可以设立制度,强制进行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保障交流权益、规避交流风险,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路径。而配套的实验室的政策性鼓励、支持,也会锦上添花。检验亲要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来!看看临床药师这十年的繁荣发展(当然还有待进一步......),大家就明白了!

第五,个人的因素最好办。工作永远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选择喜欢这项工作、具备专业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人即可。有了外部条件,有能力而且有乐趣,那这种交流一定是自信的、有收获的,甚至是圆融的、饱满的。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检医渐行渐远,不是一朝一夕;所以解决之路,恐怕会漫漫兮修远。总括一句话,在外部保障的前提下,让医学回归医学,让专业回归专业,让服务诚然服务,让发展自然发展,则斯道不远!

对于有交流热情、想主动交流的同道,我有一些经验,或许能增加大家的自信,乐与大家分享:


1理念、行为不要和既有制度、管理相矛盾。要取得领导们的理解和宽容。各位亲,都懂!^_^

2具备基本的内科学、感染性疾病学、临床微生物学和检验医学知识。

3多看一些病例报告。尤其是国际的,兼顾国内的。

4复习待会诊/查房患者的病历,做病历摘要。

5不要急于说话,先适应、习惯会诊和查房的一系列流程。

6找到临床思维、判断、探讨中,涉及实验室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具体问题,再寻找答案。

7答案要有明确的文献依据。不能是某人说、某专家说,更不能是百度说。可以和其他人探讨,但建议一定要落实在国际文献上。这一条对增加自信最有用。一般而言,国内还没有能力推翻国际公认的一些结论,尤其是指南推荐、循证证据。医生可以质疑、看轻我们本人,但一般不敢随意否定公认规律。^_^ 也有否的,随他/她任性吧......大家一定要形成一个习惯,当别人说出一个规律时,自然而然问一句: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8答案要和国内实情、患者具体病情相结合。不是机械地背书,更不要直接拷贝百度信息,要经得起实践考验。

9不要怕出错。但也不要武断、冒进。对实验室自身已经进入病历的错误,要及时报告、解决。

10不便于公开表达的信息,可以私下沟通。真的遇到临床的错误,尽可能淡化一些,真诚善意地提示对方。要给对方留面子。

11对患者,可以多问,但尽可能不要当面做出判断。针对患者的判断,要尽可能出自管床医生、二线医生之口——要尊重主治医生。

12柔和地直视对方——患者、医生、药师等,微笑,语气要坚定,思维要有逻辑,用词要经过选择,判断要明确。可以慢一点,适合现场的气氛。

13去做!空想没有意义!“去结合临床”、“到床旁去”类似的谆谆肯肯,打从我入行就天天听......可惜20年后,局面依然。

来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作者:宁永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