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穿刺准确率95%的采血机器人来了,检验人有望解放双手?

班木芙兰 2020-6-22 12:00 AM 1273人围观 技术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医学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特别是检验医学,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

当初的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飞机加大炮,检验一直在高速发展,以前一个显微镜和加样枪就是全部家当,到如今全面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科技技术革命已经渗入整个检验流程,例如分析前,有自动分管和贴码、机器人采血、机器物流、标本分拣机,实验室内有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分析中,有智能质控、中间件、自动审核、细胞阅片、远程检验等新技术。分析后,有智能解释、疾病诊断、疾病相关因素分析和检验效能评价等。

一、今年采血机器人更是 C 位出道,红极一时。

在近今年疫情期间更是充分展现了它的实力,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面对病人的感染风险,那么它是个什么工作原理呢?又是如何做到一针见血的呢?

采血机器人是利用红外线和超声定位,特点在于采血机器人通过 AI 算法综合分析手臂的红外和超声信号,定位静脉最佳采血位点,根据血流量自动调整进针深度,并且智能采血机器人已经进行了超过 3000 例真人穿刺采血试验,首针穿刺准确率已达到 95% 左右,比护士平均首针穿刺准确率高近 20%,达到熟练护士水平。

二、那么这一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节约人手:这个变化不言而喻,它从机械劳动中解放了检验人的双手,可以让检验人员有精力去做别的工作。

减少人为误差:由于抽血人员技术差异,还有患者的血管差异,经常会出现摸不到血管,扎两针,扎穿血管造成青紫等等问题,而机器人抽血则大大减少了这类问题的发生。

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比如这次疫情期间就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感染病毒风险,还有据统计 20% 以上的医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受到针刺伤害,而机器人采血则把这种危险降低到了最小。

减少医患矛盾:采血窗口一直是大家不太愿意呆的地方,抽血枯燥而机械,抽多了难免会倦怠,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

减少标本前处理的误差:有资料显示,现在分析误差中的 70%-90% 是由于样本分析前环节出现失误导致的。比如采血时试管的顺序,标本是否混匀,溶血等等,而机器人采血因为其标准化流程就减少了这个误差。

三、面对如此「完美」的机器人,很多检验人有隐隐的不安。

1. 是否会取代人工?


这是最大的担忧,检验科本来就是高度自动化的科室,那么随着机器人采血以及其他智能化技术,检验工作都被机器所代替。那么检验科还需要人工么?我们是否会面临下岗。这个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在领导眼里我们本来就是熟练的技术工人,那如果有了更物美价廉的技术机器人,那还要这么多人力干啥。

2. 面对变化检验人何去何从?


技术在更新,人也应该进步。我们检验人员不应该坐在那里等待被淘汰,而是应该居安思危,想想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检验不能与临床脱轨,闭门造车,一味的追求实验室更新,盲目的增加检验新项目,不与临床沟通,关上门来天下第一。


我们应该多学学其他辅助科室,技师医师并道发展,检验技师主要进行项目和操作流程管理,确保项目的规范化开展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检验医师主要是对结果的解读及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


我们不是操作工,我们需要加强报告审核能力,不要只管做,临床意义一问三不知。比如微生物室就应该参与临床用药的会诊,对于耐药性问题提出意见,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参与临床的建议和治疗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加强学习,多学习临床相关技能知识,增加话语权。

四、我们检验人是否可以与高科技实现双赢?

传统的医学检验发展到如今的检验医学。我们不能害怕变化,有变化才有机遇,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 AI 技术,让它服务于我们。

一方面让它优化检验流程,实现机器换人,提升检验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增加患者服务可及性和检验价值。

同时我们应该逐渐实现从检测报告到诊断报告的转变,借助于 AI 技术,依托检验的大量数据,检验工作者可以不再对一个个独立的检验项目进行解读,而是通过机器学习对多维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具价值的检验报告,这也促使检验医技师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甚至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

与此同时,检验工作者也要对计算机、AI 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成为发展历史中的后浪,而不是做被机器人技术拍死在海滩上的前浪。


翻涌吧,检验人们!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