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打了乙肝疫苗为还会感染乙肝?(内附乙肝五项详解)

面气灵 2019-8-2 10:45 AM 2230人围观 医学


目前采用0、1、6月方案(0为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90%左右的接种者可产生保护性抗体,然而仍有10%左右的接种者不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水平低,达不到保护阈值,这部分人仍是易感者,即对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


为什么注射了疫苗还不能得到保护?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复杂,主要原因可分为疫苗因素和机体因素两个方面。

疫苗因素

疫苗的种类和质量、接种的部位和途径、接种的程序和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接种的效果。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接种部位应在上臂三角肌,因为臀部脂肪多,疫苗臀部注射后,大部分被脂肪组织吸收,而脂肪组织不易贮存,臀部注射比上臂注射应答率低;

2)接种前应把乙型肝炎疫苗摇匀,因乙型肝炎疫苗中的HBsAg吸附于氢氧化铝佐剂上沉淀在瓶底,上清液中没有HBsAg;

3)乙型肝炎疫苗应存放在4℃冰箱内,可保存2年;

4)应坚持全程3针免疫接种,接种程序为0、1、6月,可获得较好免疫效果。

机体因素

一般因素


1)吸烟和饮酒可能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和应答能力降低。因而有吸烟、饮酒嗜好及年长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盾产生抗-HBs的能力常较无此嗜好和年幼者弱。

2)身体质量指数、精神压力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因素也会影响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应答。

3)若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HCV、HIV感染,接种后无(低)应答的机率将大大增加。


遗传学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HBsAg携带者呈家庭聚集性,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低)应答的发生与HLA分型及位点有关。HLA-DR3+或HLA-DR7+表现型的个体,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出现低应答的几率较高。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若与乙型肝炎疫苗诱导抗-HBs有关的抗原决定簇α发生变异,抗体与变异株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结合力下降,可导致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保护失败。


乙型肝炎疫苗无(低)应答细胞学基础


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良好者,其外周血单核细胞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刺激增生活跃;而对乙型肝炎疫苗无(低)应答者,则无明显增生反应。


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无反应的细胞学基础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特异性Th1类细胞存在缺隐,即缺乏Th1类细胞或此类细胞虽存在但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肽-MHC复合物无应答(如免疫无能或免疫耐受)。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新生儿接种疫苗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可能机制是胎儿期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出现对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耐受,T细胞耐受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特异刺激,白细胞介素-2分泌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不足。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血清和(或)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DNA检测阳性。2008年欧洲肝病协会(EASL)将OBI定义为“血清HBsAg阴性但肝组织中HBV DNA 检测阳性,同时建议血清HBV DNA的界值<200IU/ml”。


OBI的两大特征为HBsAg阴性和病毒低水平复制。公认的观点是抗-HBc阳性的个体是潜在的OBI(pOBI)。但是约7%~20%的OBI所有病毒血清指标均为阴性。


OBI是病毒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肝细胞内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持续存在及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严重抑制有关。然而,OBI患者体内HBV复制受抑制是可你的。


做了检查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乙肝?

 乙肝五项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乙肝五项指标结果及其代表含义


乙肝五项中的指标呈阳性时,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每种组合的临床意义也各不相同。但是究竟是不是乙肝患者,还需要结合病史、肝功能化验以及B超检查等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乙肝“大三阳”


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这是乙肝病毒完整存在的经典模式。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此时检查肝功,如果转氨酶(ALT、AST)升高,或做肝穿刺检查,证实有肝细胞炎症存在,则表示肝炎呈活动状态,必须治疗。


乙肝“小三阳”


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常是由乙肝“大三阳”转变而来,过去曾认为 “小三阳”患者的传染性低于“大三阳”,病毒复制程度较低。


但近来发现部分乙肝“小三阳”的患者,肝功能持续反复异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阳性,病情反而较重,更易向肝硬化转变。因此,乙肝“小三阳”不一定预后就好,形成“小三阳”与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改变)有关。


判断乙肝“小三阳”是好是坏的方法是:如果肝功能始终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呈阴性,说明是好现象,不必治疗;如果HBV-DNA呈阳性,肝功能异常,则为坏现象,必须治疗。 


乙肝“小二阳”


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其临床意义基本同乙肝“小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有时可以互相转变。“小二阳”并不比“小三阳”轻,“小二阳”的HBV-DNA的阳性率甚至高于“小三阳”。


单项核心抗体阳性


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抗-HBc IgM和抗-HBc IgG。


高滴度的抗-HBc IgM是急性乙肝或近期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指标,在急、慢性肝炎时多呈阳性,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而抗-HBc IgG阳性提示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表示传染性弱,很少同时伴发肝炎活动。


单项表面抗体阳性


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属正常反应,表示对乙肝病毒已经产生了免疫力,一般不会得乙肝。即使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一部分人也会在感染乙肝病毒后,自动产生抗-HBs,这是个好消息,抗-HBs是乙肝五项指标中唯一的一个保护性抗体。


血液中的抗-HBs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3-5年或更久)。90%以上的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以出现抗-HBs阳转。极少数情况下表面抗原和抗体同时阳性,常见于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


多项抗体同时阳性


表现为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或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 -HBc)同时阳性,这两种组合都提示以往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目前已基本没有传染性。但是也有个别患者,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合并肝功能异常, HBV-DNA呈阳性,这与乙肝病毒变异有关。

来源: 检验星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