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面气灵 2019-7-12 10:11 AM 2204人围观 技术


目前在临床检验诊断中,免疫检测技术日趋完善,准确的检测方法以及精确的检测结果一直是做为临床检验所追求的,但无可厚非,日常不免会有检测的影响因素来干扰检测结果,广义上干扰物是导致分析物浓度或者使反应活力出现偏移,目前而言,虽然市场上制定了很多较为先进的免疫检测方法,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干扰。金宝请来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张泓主任,针对免疫检测干扰因素和控制措施展开论述,从而为临床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01

免疫检测的内源性干扰


1.1 嗜异性抗体

嗜异性抗体是干扰的免疫测定中一个公认的原因。嗜异性抗体针对定义不明确的抗原产生,并且通常显示弱亲和力,是多种特异性的。其他干扰抗体可以是特异性人抗动物抗体,其可以针对动物免疫球蛋白(Ig)产生。其干扰机制主要是异嗜性抗体有多个特异性结合位点,能与各种动物制成的生物制剂的抗体结合,标记抗原或者抗体,从而干扰测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其假性升高主要见于HIV,AFP,CA125,PCT等检测,假性降低见于皮质醇,甲状腺球蛋白等检测。


1.2 钩状效应 

免疫反应具有比例性,由于抗原抗体不等价性,使抗原抗体反应时存在对应比例关系,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浓度)有关。只有比例合适,结合价相互饱和,才生成可见的复合物,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1.3 自身免疫病抗体和补体

自身抗体主要是在自身免疫失控下产生的特异性蛋白,对检测会产生负相关影响。补体作为血清蛋白,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可介导体内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免疫检测系统中捕获抗体在向标记抗体的标记过程中,抗体分子会发生变构,从而造成假阳性,对于其干扰的影响,可以通过EDTA及加热的方式灭活补体来去除。


1.4 交叉物质

交叉反应物质是指类地高辛,类AFP物质,与交叉的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物质,也有人工合成的摄入物质如新活素药物(人工合成的脑利钠钛)对于BNP的检测具有交叉反应从而干扰检测。


02

免疫检测的外源性干扰


2.1 溶血

在标本收集过程中,由于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度,离心破管等造成标本溶血,溶血时释放大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血红蛋白,一方面标本溶血,其细胞碎片以及蛋白质会对定性检测,尤其肉眼判读的有一定误差,另一方面其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如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显色反应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根据检测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为正负干扰,在标本检测前对于标本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


2.2 脂血

在大多数实验室中,对于血脂中的CM和VLDL悬浮颗粒,使标本产生浑浊,凝集现象,同时对于检测中使用比浊法的项目造成较大干扰,其干扰机制主要有肉眼对于结果的判断以及自动化仪器中影响光散射,增加标本内物质的极性和非极性。


2.3 纤维蛋白

一般情况下,血液标本如果没有在抗凝剂及促凝剂的情况下,0.5小时开始凝固,约2小时会完全凝固,有时为了争取TAT时间,获得更快的检测结果,在未开始凝固时或者未完全凝固时就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状态下,标本内仍含有残留的部分纤维蛋白,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引起假阳性判断。


2.4 标本污染及保存时间

检测标本若被细菌污染,细菌体内可能含有内源性的过氧化氢酶从而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干扰检查结果。对于存放时间过久的标本和试剂,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如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


2.5 生物素

关于生物素干扰,其主要机制为:(1)三明治法检测干扰:链酶亲和素结合于固相底物上,样本中的待测物质与溶液中的生物素标记抗体结合,并形成信号,主要用于大分子检测,如HBsAg,HCG等,信号的强弱与检测的浓度呈正比;(2)竞争法检测干扰,竞争法主要是指生物素法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的生物素化抗原竞争结合链霉素从而形成检测信号,其信号的强弱与检测的浓度呈反比,其主要用于检测小分子,如FT3等,如果血清或者血浆标本中有极高剂量的游离生物素,会与未标记的生物素化抗原集合链霉素,从而导致检测结果高于实际检测结果。


免疫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检测新技术在带给我们更加准确,便利,快速的结果的同时,会同样带来它的部分干扰因素及限制性,如何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及排除它的干扰因素,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是作为临床检验科所追求的,也是作为检验人的职责所在。


来源: 临床实验室
我有话说......